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大兴安岭集团辖区各农场旅游发展方向与思路的设计及落地规划

大兴安岭集团辖区各农场旅游发展方向与思路的设计及落地规划

发布时间: 2022-10-11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著作权
行业领域: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成果介绍
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营销等系统,搭建旅游要素数字化、运营管理智慧化、旅游服务个性化平台,最终实现呼伦贝尔垦区旅游业的精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农垦集团大兴安岭集团辖区各农场进行了农牧场旅游发展方向与思路的设计及落地规划。特别针对辖区内每个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规划开发,使得方案项目在实施落地过程中有章可循,能够最大化本农场的亮点,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获得最大化效益,促进品牌发展。
成果亮点
1.综合运用5G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景区体验。针对辖区各农场特点,构建了 “大豆之都,甘河农场”,“魅力巴彦,科技农场”等不同发展主题,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特色,打造辖区旅游品牌。 2.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旅游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巴彦农场为例,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发展农业科技观光、体验等,充分展示农垦集团最新农牧业科技成果,提升农垦旅游产业科技内涵;从运营理念、项目内容、品牌形象等方面对景区进行创新性提升。积极引进信息化新技术,构建旅游电子商务新平台。 3.聚焦生产实践,促进工业旅游。以欧肯河农场为例,联合麦福劳等垦区内外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做强加工业,入驻工业园区,发展马铃薯加工、深加工产业,以优质生态淀粉、淀粉制品、薯条薯片等马铃薯制品加工生产为主线,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创造高附加值的马铃薯制产品,配置部分仓储和物流等功能。 4.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文旅融合。以宜里农场为例,建设“宜里人家”现代文化馆,主要展示农场剪纸文化、泥人捏塑、手工刺绣等手工艺,通过民间艺人的现场展示,使游客学习当地的民间手工艺。
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共同构成了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团队,包括1名院士,4名研究院,4名副研究员,7名教授以及中国生态学会副主任和组织部主管。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