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北方草甸草原生长季季节性轮牧技术

北方草甸草原生长季季节性轮牧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0-10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畜牧业
成果介绍
草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带动牧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经。基于我国北方草甸草原,特别是呼伦贝尔地区草原退化、家畜生产性能下降、牧民经济收入降低等问题,本团队提出适合我国北方草甸草原的生长季季节性轮牧技术,本技术采用牧后剩余量法调控放牧率,利用放入—取出技术(Put and take stocking)调控放牧绵羊数量,使放牧季结束时的牧后剩余量保持在500 kg/ha以上,在此基础上,若放牧草地是以羊草或其他多年生禾草为优势种的改良草地或未退化草地,则放牧系统采用年际间夏季和秋季休牧交替进行的季节性轮牧模式;若放牧草地是以羊草为优势种的轻度至中度退化天然草原,则放牧系统采用年际间夏季休牧和持续放牧交替进行的季节性轮牧模式。通过在呼伦贝尔地区试点发现,本技术方案与持续放牧相比有效促进牧草生长、增加植被盖度、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含水量;家畜喜食的斑块可以在休牧过程中得到恢复,有利于维持植被中优良牧草的比例,适时休牧还可促进幼苗建植和生长,提高土壤种子库密度和多年生植物根系营养物质积累,从而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家畜生产力的提升。
成果亮点
利用草地牧后剩余量确定放牧时间,实现对草地的适应性管理。本技术以牧后剩余量调控家畜放牧头数,适用于我国北方草地降水年际波动大、季节性分配不均的特点,特别是对当前全球变化加剧、极端气象事件频率增加的大背景下草地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基于物种物候期的技术性休牧,保证植物正常更新繁殖。本技术的短期休牧旨在增加土壤种子储备和植物种群密度、增加生长旺季牧草的供给量;适时休牧根据牧草形态发展调控放牧开始时间,即将放牧用于一年生植物生长点去除和种子库的减少,增加多年生牧草而改善草场生产力和稳定性。
团队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团队,多年从事草地管理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维持机制、草地微生物-动物-植物-环境交互作用、草地碳固持、牧草高产高效的作用机制等。已在家畜采食组分测定、草畜平衡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团队成员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林草创新科技青年拔尖人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农业大学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等。团队成员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19名。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人员占比90%以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在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学通报》,Ecological Monographs,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y,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等国内外权威杂志,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行业标准6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资源与生态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草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17

刘克思

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

综合评价

与持续放牧相比,该项技术能有效促进牧草生长、增加植被盖度、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含水量。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加大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