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绿色高效的稻蛙鳅鱼种养体系及种养方法

一种绿色高效的稻蛙鳅鱼种养体系及种养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6-16

来源: 试点城市(园区)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
成果介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现代农业综合种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绿色高效的稻蛙鳅鱼种养体系及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纵观水稻种植历史,水稻是耗水量最大、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多的粮食作物,常规水稻种植生产不仅生产效率低,农民收益小而且依赖大量的农药、化肥,从而引发稻田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稻米品质下降、病虫害抗药性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稻田生态系统过度干扰,不仅影响稻米的品质和粮食安全性能,还增加了农田面源污染,对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稻田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自此,在总结以往稻田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稻-鳅等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了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和农民积极响应。种养结合,用药对水产品疫病进行预防、治疗和饲料投喂是必须的,但实际生产中,农民比较重视水产品的产量,往往投放较多的饲料和使用大量的水产药物,甚至抗生素,致使生产的可持续性较差、产品品质不好。青蛙肉味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青蛙让其进入餐桌,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再者农民为了防治稻田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生态系统内自然生长的青蛙数量,使得稻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得十分脆弱。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稻田生态系统过度干扰,不仅影响稻米的品质和粮食安全性能,还增加了农田面源污染。

(2)种养结合模式生产过程中,农民比较重视水产品的产量,往往投放较多的饲料和使用大量的水产药物,甚至抗生素,致使生产的可持续性较差、产品品质不好。

(3)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结构和功能变得十分脆弱。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

(1)化肥和农药是水稻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其对产量的贡献率较大,减少化肥和农药势必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致使农民不愿意进行生产活动。

(2)高密度养殖是提高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但高密度养殖势必会加重水产品的病害,致使水产药物甚至抗生素大量使用,如何做到养殖密度和水产品产量的平衡,降低水产药物使用、不用抗生素,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3)在稻田中养殖水稻虫害的生物天敌,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利用养殖生物天敌产生的排泄物等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但如何保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合理,做到既采用真正的绿色种养,又维持土壤的养分平衡,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可以实现环境友好型种养,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又可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稻蛙鳅鱼种养体系及种养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稻蛙鳅鱼种养体系,所述稻蛙鳅鱼种养体系设置有:防天敌设施、防鸟装置、稻田田埂、防逃系统、青蛙喂食区域、回型水沟、种稻区域、进水沟与进水沟、排水沟与排水管和机耕道。

进一步,防天敌设施为设置在种养区域外侧,高出地面100-120cm的围墙,通常用彩钢板、石棉瓦等材料。

进一步,防鸟装置为设置在种养区域上方,高出地面300-350cm的防鸟网,防鸟网的一端固定在防天敌设施上,中部每隔4m用支撑杆支撑,支撑杆的另一端插接在稻田内。

进一步,稻田田埂高度为50cm(以种稻区域为基准),宽度为50-80cm。

进一步,防逃系统为设置在稻田田埂内侧,每隔100cm使用木桩加固,高出地面100-120cm的围墙,顶部设置压沿,底部埋入地下20cm,通常用尼龙网片等材料。

进一步,青蛙喂食区域为设置在稻田田埂内侧,高度为20cm(以种稻区域为基准),宽度为200-250cm,喂食台由矩形框体和设于矩形框体中央的弹跳布构成。

进一步,回型水沟为设置在青蛙喂食区域内侧,深度为70-80cm(以种稻区域为基准),宽度为100-200cm,沟底养殖泥鳅,沟内中上层水体养殖鱼。

进一步,稻田田埂宽边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沟和排水沟,进水沟连接有进水管,排水沟连接有排水管。

进一步,进水管和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回型水沟,种稻区域通过机耕道与外界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高效的稻蛙鳅鱼种养体系的种养方法,上述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环境良好,无污染源,保水性能良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作为种养场地;

步骤二,在种养场地外侧设置防天敌设施,上方设置防鸟装置,稻田田埂内侧设置防逃系统和青蛙喂食区域,稻田和青蛙喂食区域之间设置回型水沟,并且在稻田宽边两侧分别开挖进水沟和排水沟,进水沟通过进水管与回型水沟连接,排水沟通过排水管与回型水沟连接,并在稻田的一侧设置种稻区域与外界连接的机耕道;

步骤三,对地表的杂草进行清除,并利用旋耕机对种稻区域进行翻松、耕整;

步骤四,利用生石灰对对整个种养区域进行消毒;

步骤五,向种养池灌水至淹没水稻种植区域15cm左右,对蚂蟥等敌害生物进行清除;

步骤六,把池中水放干、再放水、换水做冲洗、再蓄水、培水;

步骤七,选择健康、无病害、活动能力强的蝌蚪进行投放;

步骤八,排水至种稻区域无明水,将培育好的水稻秧苗移栽至种稻区域中;

步骤九,在水稻移栽7-8天后,选择健康、无病害、活动能力强的鳅、鱼幼苗进行投放;

步骤十,依据市场和蛙、鳅、鱼的长势情况,适时进行蛙、鳅、鱼的捕捞;

步骤十一,在水稻黄熟期,对水稻进行收割,收割完成后,将池水排出,对蛙、鳅和鱼进行全部收获。

步骤十二,对种养区域进行修补、清池、消毒等,为下一年种养做好准备。

进一步,步骤二中进水管和排水管一端用60亩尼龙网片进行包裹;

进一步,步骤二中回型水沟、进水沟和排水沟内均种植适量狐尾藻,狐尾藻是一种多年沉水植物,能较快地除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

进一步,步骤七中蝌蚪为黑斑侧褶蛙的幼体,3月下旬至4月中旬,每亩投放量为10-15万尾。

进一步,步骤八中水稻为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6月中上旬待秧苗长至8cm时进行移栽,移栽时每蔸3-4粒谷苗,株距×行距=30cm×40cm。

进一步,步骤九中所述鳅和鱼分别为台湾泥鳅和稻花鱼,鳅和鱼幼苗每亩投放量分别为5000尾和200尾。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利用稻蛙鳅鱼和谐共生、互利互惠原理及立体空间,全面实行绿色防控,全程不打化学农药,不施化肥或化肥减施60%,防止化学农药、化肥对农业生产、人体和环境的有害作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实现了生产高效、环境友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收获高档绿色优质稻米(200kg/亩,10元/kg,2000元)、鲜美青蛙(1000kg/亩,26元/kg,26000元)、环保泥鳅(200kg/亩,20元/kg,4000元)和生态稻花鱼(100kg/亩,16元/kg,1600元),亩产值达33700元,除去成本,净收益可达1万元以上。比普通种植水稻净收益500元/亩,增长了十几倍,使农业大有可为。

(2)生态效益:稻蛙鳅鱼种养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的病株率为33.1%,较普通种植水稻降低39.8%;水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数量显著下降;稻田杂草种类为3种,较普通种植水稻采用化学除草剂防治减少4种。

(3)社会效益:稻蛙鳅鱼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破除了传统普通水稻种植投入多、回报低的困局,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四收”,增加了稻田产值,提高了农田利用率,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果亮点
团队介绍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