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科尔沁沙地苜蓿的春季建植方法

一种科尔沁沙地苜蓿的春季建植方法

发布时间: 2021-11-19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咨询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
成果介绍

一、项目意义: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蛋白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等优点,且由于其生长适应性强,干草产量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在我国北方地区,苜蓿每年可以刈割3~4茬,干草产量可达600~1000kg/亩。随着我国振兴奶业等政策的提出,苜蓿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0年,全国苜蓿种植总面积将达到600万亩。

科尔沁沙地东起吉林省双辽县,西至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南北介于燕山北部黄土丘陵和大兴安岭东麓丘陵之间,地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个省区,总面积大约5.1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位于科尔沁沙地的阿鲁科尔沁旗于2013年7月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命名为“中国草都”,现己成为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苜蓿规模化产区,苜蓿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

“风沙大”一直是影响科尔沁沙地苜蓿春季建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由于建植初期苜蓿幼苗较为弱小,春季播种苜蓿极易遭受风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春季大风伴随浮沙的打击使苜蓿的幼苗很快枯萎死亡。此外,风沙会带走苜蓿的表层土壤,使得苜蓿根部裸露脱水死亡;且春季播种会受到本地区特有灰绿葵等杂草的严重危害。

当地牧业企业多选择在秋季播种,但秋季播种到越冬前根部发育较弱,且地上部生物量积累较少,产草量较低;本区冬季气候严寒,秋播苜蓿当年刈割极易造成越冬困难,多数企业为保证越冬播种当年不进行刈割,导致播种当年没有经济效益。

公开号为CN10671798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可有效减轻田间杂草危害,提高苜蓿干草产量,改善首蓓品质;公开号为CN10230872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干旱区苜蓿双层种植方法,通过苜蓿与一年生伴生植物同时播种于不同深度土壤,从而提高苜蓿成活率与干草产量。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解决风沙大对苜蓿的春季建植的影响的报道。

综上所述,研究开发一种科尔沁沙地苜蓿的春季建植方法是牧草种植技术领域函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二、技术优势:

针对现有技术中科尔沁沙地苜蓿春季建植困难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科尔沁沙地苜蓿的春季建植方法。

三、应用前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科尔沁沙地苜蓿的春季建植方法,包括,筛选禾本科伴生植物,并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先播种,待伴生植物生长至分粟期时喷施化学除草剂,待伴生植物地上部枯黄死亡后再播种苜蓿。

四、社会与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春季建植方法利用伴生植物的残茬作为苜蓿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天然屏障,既可保墒,又能避免春播苜蓿被风沙侵害造成的成活率低等问题,促进苜蓿萌发及幼苗生长;前期播种伴生植物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且喷施化学除草剂后可防止伴生植物继续生长对苜蓿萌发与生长产生抑制,效果显著;选择在5月份播种,既能提高当年干草产量和经济效益,又能使苜蓿播种后根系有充足的时间发育,刈割后苜蓿地上部分能提高其越冬率,可操作性强。

五、转化需求

本成果大面积推广资金投入较大,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针对地方实际情况,本技术需要做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

成果亮点
团队介绍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