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解码新质生产力第四期:高校、企业共同发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生产力更迭

发布时间: 04月26日 发布来源:科创中国

48
18005

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汇。历史实践证明,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是推动现代化最根本、最深层的决定因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推进生产力的现代化,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科创中国”推出解码新质生产力系列栏目,邀请上海大学科技园兼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博士、北京大学科技园副总裁王国成两位专家嘉宾做客,就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高校、企业如果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以“新”促“质” 新质生产力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社会的制胜之道。

谈及“新质生产力”有何重要意蕴,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肯定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王国成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最终要落脚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生产力上。李宇阳肯定之余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而且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知识积累、人才培养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而向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至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两位嘉宾再次重申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王国成坦言,新质生产力之“新”,需突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领域和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之“质”,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创新驱动的本质和生产生活的品质。李宇阳则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形成的关键还离不开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打好多学科交叉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合拳

“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近年来,我国在各领域的创新成果明显增多,科技工作者、企业等主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创新合力不断形成,正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地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了颠覆性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这通常涉及到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和协同合作”。对此,李宇阳结合社会现状及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析出,在我国产学研融合模式具有政策引导支持、企业主导转化、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共享、注重成果转化产业化这些特点。

在王国成看来,当下科学问题的复杂度发生了改变,需要组织跨领域的交叉研究的迫切性大大提高,亟待以系统论、整体论思维开展有组织的团队科研攻坚,进而实现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突破。因此,加强新工科跨学科平台建设,开展系统性科研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他分析,应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围绕特色产业开展从基础理论到概念验证、工程化平台及产业孵化推广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融通创新合作模式和体系建设,全速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

对未来的新锐企业而言,想在产学研融合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李宇阳给出了建议。他认为可采取的策略有: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速技术开发应用;其次探索创新合作模式,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得;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与高校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加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第四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保障企业权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应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紧跟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高校、企业联合助力成果转化 加速生产力更新迭代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使命重大。而企业作为市场的行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象,是创新的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的中心,对生产力的更新换代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企业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

王国成认为应该从高校角度出发,建设科研创新联合体来服务科研与转化,培育未来产业场景搭建与路径。首先以教授为核心,带领研究生、博士后在科研统领下开展自由探索。其次加强大学内的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建设,聚集兴趣相投或者互补的多个PI团队,形成领域优势力量或者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中心。第三校外新型研发机构,负责搭建科研集成平台。第四院企联合实验室,与大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院企联合实验室,对接央、国企所承担的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

关于高校与企业的联结,在参与“科创中国”融通创新组织榜遴选的过程中,王国成见到了很多孵化器项目,他提到其中一家专业做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公司的新型孵化器案例令他印象深刻,该公司承包某高校科研室的研发成果,商业化由公司搭建专业资本团队来运营,资源丰富的同时研发资金也更充足。科研人员可全职也可兼职,不必放弃学校科研职位也不必创业,指导所有公司的研发,商业化进程和可行性,避免高校科研团队自己运营的风险,从而实现双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从企业角度思考,李宇阳提出可重点施策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政策环境,政府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更多激励性政策,营造更有利的成果转化环境;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搭建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关注市场需求,开展市场调研,提高成果转化率及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综合以上,可帮助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的优势,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科技创新、企业产业化落地要走好向“新”提“质”之路。同时,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要进一步建立共生思维,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到共创、共享、共同发展,进一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作者:袁源)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