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科创中国”解码新质生产力第二期: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关键环节

发布时间: 03月21日 发布来源:科创中国 作者:袁源

47
6750

2024年全国两会顺利召开,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参会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被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已经释放,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已然积极开展行动,谋新策、出实招、善作为。

近日,“科创中国”推出解码新质生产力系列栏目,联合“科创中国”系列榜单邀请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做客演播间,结合自身领域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度解读,畅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源头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造就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等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在赵宇波看来,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非常适应技术发展和时代发展节拍。他指出,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进入数智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也融入了更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一些生产要素也越来越体现出高科技属性。

除了科技属性之外,学科交叉融合也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势赋能。“在过去,专业领域的分划非常清晰,但是现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都特别强”,在赵宇波看来,新的科技成果及生产资料中都能体现专业深度融合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我国长期倡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也必将对未来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战略科技力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的创新主体数量庞大且涉足领域极为丰富,未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创新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一定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纵观人类发展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赵宇波指出,源头的技术成果迫切需要去寻找产业的应用场景,而产业竞争也迫切的需要有新的技术和人才的注入,所以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通道如何更好地匹配打通显得尤为紧要。

另外,作为创新的根基,人才与创新紧密联系,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赵宇波直言,“再好的科技成果要想转化,核心还是依靠人才,我们需要培养拥有先进技术或颠覆技术的青年人才,让这些人才发挥作用和让他们不断的输出创新成果,这个非常关键。”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关键环节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赛道,来形成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可以说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对于一个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赵宇波坦言,技术先进仅是前提,还有多方面因素需要判断。我国在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是成果转化过程中时间的不确定性很强,转化者需要从项目管理角度来把控适应,相关部门也需根据这一特点调整监管政策;其次是对于成果价值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如何转化、花多少钱转化,企业和投资人会更关注风险和权益,这一点上不仅是政府需要适应和出台相关政策,也需要投资人和市场化投资机构摸索出新的投资模式;再就是需要有平台、政策的指导,提供更好的转化土壤。像我们国家着力打造的概念验证中心,围绕特定领域建设的国家创新中心、公共工程化的各类平台等都是很重要的基础建设,只有发挥平台作用,对风险进行对冲,会有助于成功转化成果,最终形成产业优势。

谈到如何激发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赵宇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是要重视设计,大到企业的顶层设计,小到产品的系统设计,设计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先导作用;第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在交叉学科涌现的当下更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变化;第三是要营造并鼓励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产生的环境,不断鼓励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提供有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环境,塑造支持科技创新的“温室”,推动产业积极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进一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解决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对接、产业发展转化的瓶颈,持续加速高质量科技成果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