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华中科技大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实力全景图谱

发布时间: 2023-09-01

23
1709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指将 CO2从能源利用、工业过程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通过罐车、管道、船舶等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终实现CO2减排的技术手段,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图片 2.png

华中科技大学CCUS领域创新概况

01 CCUS政策

国家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将CCUS技术作为重大示范项目进行引导支持,未来CCUS技术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策

国多地省市政府出台CCUS产业政策

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山东、浙江、宁波、江苏、重庆、云南等政府相继出台了CCUS产业相关政策,均提出攻关碳捕集利用封存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工程示范提升。

湖北政策

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开展CCUS二代碳捕集技术示范,CO2高值化转化和利用关键技术和示范,负碳性技术、碳封存潜力评估及源汇匹配,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难减排行业CCUS关键技术和示范,开展区域封存潜力评估及示范。

02  华中大CCUS技术生命力分析

图片 3.png

以华中大CCUS专利申请趋势进行技术生命力分析,我校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具有持续性,科技成果产出活跃。

03  华中大CCUS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图片 4.png

以华中大CCUS专利法律状态进行分析,我校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率及保有率分别为60.5%和78%。其中,在CCUS专利申请方面,基本为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少数为实用新型专利,其创新质量与创新活力较高,且对该领域的专利保护较为重视。

04  华中大CCUS技术架构布局分析

图片 5.png

主要技术布局

研究方向2+技术分支9+

成果积淀140+

碳捕集

主要技术包括吸附分离、吸收分离、富氧燃烧,其中吸附分离和富氧燃烧为CCUS重点研究方向。

吸附分离研究重点集中于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出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稳定性,可循环使用,适合大规模批量生产。

富氧燃烧布局方向为燃烧系统装置与化学链氧载体,其开发出的系统与载体具有高效稳定性、资源利用率高、循环性好、捕集率高,同时降低了能耗与运行成本。

碳利用

研究重点集中在化学利用领域,重点布局方向为光催化转化,其中CO2光催化剂为重点研究技术,开发出的催化剂化学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对环境友好。

05  华中大CCUS技术影响力分析

图片 6.png

以专利被引次数分析华中大在CCUS领域的技术影响力,我校近72.9%专利被引用,被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我国众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用,如CALIX LTD.、LGE IP MANAGEMENT CO LTD、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国能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技术受关注程度较高,技术影响力较大。

图片 7.png

Top10多篇专利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对本领域技术影响力较高,其中,CN102093539B一种多孔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93969B一种多孔聚合物制备方法、材料及应用 和CN101825278B一种富氧燃烧器受关注程度最高,被引用的频次达26次以上,或为高价值专利。

06  华中大CCUS性能指标优势分析

图片 8.png

华中大在CCUS领域的技术性能主要体现在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捕集性能和降低能耗,利于CO2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的推广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是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可靠性,这与CO2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发展趋势中的对环境友好和减轻能源消耗负担的需求相匹配。

07  华中大CCUS技术重点团队分析

图片 9.png

图片 10.png

华中科技大学CCUS领域转化分析

01  华中大CCUS技术产学研融合分析

图片 11.png

我校在CCUS技术领域合作申请专利和转让许可专利占历史申请总量的18%,其中,合作申请的企业有11家、科研院所1家,产学研活跃度较高,这意味着我校在该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前景与技术转移转化能力良好。

02  华中大CCUS技术潜在合作对象分析

图片 12.png

 根据产业技术相关性分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都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