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能源产业集群系列三丨第二章 北海市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 2022-11-09

35
2403

(一)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规模呈现拐点化

近年来,北海市能源产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但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能源产业整体呈现拐点。截止2020年底,北海市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575万千瓦,同比增长速度下降1.3%;发电量为46.4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5%;生产汽油161.90万吨,同比下降27.9%;生产柴油163.82万吨,同比下降31.3%;生产液化石油气30.38万吨,同比下降25.3%。

2.产业逐步趋向集群化

“十三五”期间,北海市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规划发展能源产业,促使能源产业逐步实现以炼化产业为龙头,逐步形成以煤风光氢多元化格局的能源集群化发展新雏形。炼化产业方面,北海炼化已形成原油加工能力640万吨/年。清洁能源方面,基本形成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风电等多元化发展格局;氢能方面,积极规划涠洲岛氢能产业发展。

3.能源央企逐步引领化

经过多年发展,北海市能源产业呈现由央企引领化发展的格局。目前,北海市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石油炼化有限公司、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北海发电有限公司、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涠洲岛终端处理厂、中海油气电北海燃气有限公司涠洲岛处理厂、北燃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涠洲岛处理厂等央企为主的能源企业发展格局。

4.产业结构逐步清洁化

“十三五”期间,北海市能源结构逐步实现清洁化发展。从电力发展源头角度,北海市目前基本形成了煤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水电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北海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49万千瓦,其中水电、光伏发电、风电装机分别为0.96万千瓦、58.5万千瓦、1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9.5万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到46.6%。

5.能源储运稳步规模化

电网建设成效较大。北海市主干电网初步建成省级骨干网架的重要输电通道,是“西电东送”的主要落点之一。煤炭储运能力得到提升。北海市1300万吨储配煤堆场进入规划建设期,确保北海市发电用煤。天然气储运能力提升。北海市建成LNG外输管道并与中石油中缅管道互联互通,极大提升海上天然气储运能力;LNG接收站建成投运,北海市年周转能力达到600万吨的LNG接收站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投运,标志着西南地区首个LNG接收站建立的新纪元。

(二)面临挑战

1.面临“双控”政策的挑战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简称《“双控”方案》),《“双控”方案》明确提出了以能源产出率为依据,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前提,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抓手,全面分析能源消费现状,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合理确定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具体指标。

北海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面临能耗双控方面较大挑战。“十三五”期间,北海市核定的标准煤消耗量为585万吨,“十四五”期间,北海市核定的标准煤仅为87万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随着绿色化工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高端造纸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打造,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这对能源消耗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化解能源实际消耗与能源核定指标之间的矛盾,成为北海市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

2.面临产业特色鲜明的挑战

截至2020年,北海市基本形成了以炼化产业为龙头,以生物质发电为基础,以光伏和风电发电为方向,以煤电和垃圾发电为根本,以氢能发展为突破口,以天然气发展为重点的多元化能源产业格局。但是,除了炼化产业占比高,产业链延伸较长外,其他能源产业基本处于集群发展初步阶段。其中海上风电、陆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十三五”期间仅投产1个陆上风电项目,投产装机容量仅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尚处于前期论证阶段。如何定位特色能源产业,实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将产业布局进行科学统筹,加大总体规模建设,充分发挥北海市的港口优势和海上风电属地优势,真正将新能源产业建设成为北海市能源特色产业,将成为北海市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挑战。

3.面临核心竞争产业的挑战

从整体来看,北海市能源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集群建设力度不够,产业规模较小,融入区域集群度不高,集群化程度较低。从产品来看,能源产业高精尖拳头产品匮乏,高精尖品牌缺乏,产品品牌国内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企业来看,虽然能源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但主要是以传统的炼化等个别企业唱“主角”,多数能源企业还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仍然相对不足,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尚未真正成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对北海市能源转型升级、集群创新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4.面临能源产业协同的挑战

集群内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协同性,能够共享产业要素、资源要素,互补性、协同性产业可以产生共同发展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共享经济外部性带来的优势。目前,北海市已聚集较多的能源企业,主要有中国石油炼化有限公司、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等能源公司,但以央企为主,相关配套能力不足以支撑能源产业集聚、联动、协同发展,能源产业与能源企业仍停留在“集中”初期阶段,“集群化”特征还不明显,更多能源企业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企业产业缺乏集中度,集群缺乏聚合力,还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卫星复合式的集群发展模式。

5.面临生态环保方面的挑战

未来北海市能源产业发展,将面临环境方面巨大的挑战。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将导致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煤电投产运行将会产生二氧化碳、粉尘、废气、废水、粉煤灰渣等,将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可能对水体、地貌、生态、噪声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发展机遇

1.“双碳战略”推动能源内部结构新转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宣告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在气候雄心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广西自治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对各个市县能源低碳转型发展提出更高标准。

北海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全新战略,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开发规模领先、产业链完备、配套完善等优势,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清洁能源重大项目,扩大清洁能源产业占比,实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新跃升,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能源产业内部结构新转型。

2.“国内国际双循环”催生能源产业新业态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类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新能源产业链各参与方有望搭上多边机制扩大的快车,加入国际大循环中,稳固和扩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北海市能源产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具有良好基础和先发优势,国际光伏装备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市场潜力大,开拓国际市场将成为光伏装备制造业有效路径;光伏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明显,出口前景广阔。在当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北海市具备扩大新能源产品市场的条件,具备吸引国内外新能源龙头企业落户的产业基础,将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新基建”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空间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指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简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的是使电能生产和消费系统实现零碳或近零碳。当前,中国电力生产与转换过程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消费电能依然具有高碳或者中碳属性。而新型电力系统生产过程是新能源为主体,消费电能具有低碳或者近零碳属性,该定位是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的核心。“双碳”目标下,能源主管部门设定了明确的能源结构路线图,引导、鼓励新能源发展。南方电网出台21项具体举措,加快推进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新能源发展,计划到2025年新增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支持。各大发电集团更是提出了积极的“双碳”目标承诺与措施。

当前,国内煤电新增装机容量处于低位,水电资源已较高比例开发利用,而核电发展不确定性较大。从落实“双碳”目标,维持发电装机平稳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角度,电力央企有清晰的动力和诉求向新能源领域转型。这一趋势已经明确反映在一级、二级市场,2021年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受到市场追捧,引发了新能源建设及并购热潮,也为北海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提供了良机。

北海市将“新基建”布局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向海经济”的关键抓手,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新型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新能源及装备等十个领域编排了100个全市新基建重点项目,着力推动新基建与新制造、新服务、新消费同频共振,加快实现产业高端攀升、城市能级提升。一方面,北海市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基建重点领域之一,将享受相关政策倾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新基建的建设与运营将创造大量用户的用电负荷,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水平的提升,显著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

北海市2020年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到46.6%,其中水电、光伏发电、风电装机分别为0.96万千瓦、58.5万千瓦、10万千瓦。天然气方面,北海市拥有中国西南沿海第一座大型液化天然气终端,立足广西,辐射湘、粤、滇、黔四省,发展前景广阔。生物质发电方面,合浦理昂农林废弃物热电项目总投资额1.8亿元,项目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30万吨。依托于稳固的发展基础,北海市支持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是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的积极响应,也将对北海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产业提供强大支撑。

4.“整县分布式光伏”加速能源发展新步伐

2021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引导地方政府协调更多屋顶资源,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2021年9月8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其中北海市铁山港区入选。

北海市光伏产业基础好,北海市在建、拟建及在谈的光伏产业项目光伏玻璃总产能达38100吨/天,组件产能79GW,全部建成达产后可以建成世界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形成规模较大的光伏产业集群。分布式光伏整县连片开发,通过引入单一或少数建设单位,将原本分散的屋顶光伏统一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北海市光伏产业既有优势,将解决分布式光伏管理难、融资难的问题,提高光伏开发水平,加快北海市全域绿色低碳建设。

5.“北部湾区”定义能源产业发展新角色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为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

北海市将继续承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经济区等重大发展战略,融入城镇发展轴“一湾双轴、一核两极”建设,充分发挥北部湾向海经济和广西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核心纽带作用,引领北海市加快步入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推进能源绿色发展,加快蓝色宜居宜业海湾建设带来重大机遇。能源转型进入关键期,自治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出新能源装机新增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为北海市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能源转型带来重大机遇;能源供应安全进入强化期,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将积极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能源合作走廊、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综合能源基地和能源低碳转型示范区域“一走廊一基地三区域”新格局,以沿海三市为核心,全力打造煤油气储备基地、清洁电源基地,建设天然气输送大通道,而北海市作为“一走廊一基地”的核心城市,为北海市提高煤电油气供应和储备能力,不断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加强能源开放合作带来重大机遇;能源产业进入全面升级期,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为北海市加快新能源开发和产业链配套,壮大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向海能源新兴产业,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海洋强区带来重大机遇;能源普遍服务能力进入巩固提升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北海市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能源惠民利民带来重大机遇。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