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智库报告

发布时间: 2021-11-23

28
1321

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智库报告

一、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综述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区位和环境等特色优势的科学选择。

贵阳先后建成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全国首个以大数据为主攻方向的智库机构——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先后获批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国家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

贵阳市贵安新区是国务院2014年1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是全国乃至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创新试验田,享有“中国数谷”的美誉,也被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评为“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和地区”。三大通信运营商、华为、腾讯等8个数据中心落地已在此建成,另外有签订协议未开工数据中心2个、意向投资数据中心项目超14个。在2020年,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增加值达16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2%。

依托数据中心集聚优势,贵安新区着力延伸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引进落地企业项目355个(其中500强企业17家,大数据类型企业140家),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数据中心、软件及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鲲鹏、浪潮、富士康等智能终端制造企业落地发展,云上艾珀、云上贵州、华为云等行业一流企业,相关算力、区块链等企业相继落地新区,数字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5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58.2%。

2021年,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支持贵阳贵安创新和数据要素集聚,支持以贵阳贵安为核心申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重点在贵阳贵安加快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围绕“两品多业”发展思路,着力构建“1+5”两大产业链,即1个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链、5个百亿级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夯实高质量产业发展格局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存放在哪里、数据谁来使用”三个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产业是目的、应用是核心、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打造“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系统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产业链五个层级,发展“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三类业态,实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以大数据服务改善民生”三个目的,建设“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金融中心”三个中心。

(二)发展目标

下一步,贵阳将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主线,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继续走在数字经济领域创先争优,推动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贵阳“国际数字服务贸易港”架构和“大数据+”特色发展路径将基本成形,将基本建成多点开花、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两点分成的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总体布局。

1.数据资源平台。

开展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类别、各行业数据资源服务及交易体系,深化信息服务能力。强化与贵阳市数据资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共享能力,引导各数据资源平台后台及运营中心落户新区三大通讯运营商数据中心。

建设贵州省大数据资源平台,集聚全省政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数据资源,明确数据资源开放等级,形成数据资源开发目录,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建设中央政府部门暑假资源平台,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对接,参与国家公安、社保、医疗、档案、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的数据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级数据资源库入驻;建设行业企业大数据资源平台,围绕长江经济带数据中心布局国家跨境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等重要行业应用平台,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建设大数据资源交易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在平台上的高效、合理交易。

2.公共服务平台。

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整合省内各项资源,建设面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提供人才中介、人才测评、软件开发、市场推广、投融资、培训及认证等公共服务。

重点选取政务、交通、旅游、电信、医疗、金融等具有开拓潜力的领域,建设具有交互共享、一体化服务规模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建设政务数据平台、交通数据平台、旅游数据平台、电信数据平台、医疗数据平台、金融数据平台和环境信息数据平台。

3.支撑平台。

首先,加大科技研发,重点依托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贵州大学、大学城高校、企业技术中心等,积极开展和国内外智力中心的合作,建设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及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争取成为国家级大数据工程中心和大数据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其次,加强技术攻关,争取国家部委大数据技术攻关项目,面向全球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再者,加快技术应用示范,结合大数据科技专项工作,推进政府相关数据开发、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三、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业态

“十三五”以来,贵阳大数据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到36.8%,引进和培育超过5000家大数据企业,2017年至2020年,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排名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十。2020年贵阳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51.1,高出全省水平10个点,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130亿元,同比增长53%。

云平台层面,云上贵州大数据资源平台、亿象汽配电子商务平台、大架构机电产品O2O商贸平台、一县一品(1号店)特产电商平台、黔程智力物联网、航天艾柯思车联网等云资源平台落户贵阳贵安新区。

管网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开发共建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化顶尖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集群,全部建成后总规模将达到15万以上机架,两百万台服务器以上的海量存储能力。

端产品方面,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电子信息产业园内打造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以手机、纳米触控屏、游戏机摇杆等智能终端及设备为主要产品,并深度渗入产品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天宇朗通、青橙手机、兴飞手机助力园区终端产品做强做大,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实现新区手机产销国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招商引资方面,招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数据企业,引进项目335个,仅今年3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大数据招商引智推介会就引进企业和研发机构868个,人才近4000名,签约项目297个。截至目前,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企业达到322家,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3%,端产品产值增长80%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70%以上,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服务增长58%。

四、贵阳大数据行业应用成就

自拉开大数据发展序幕以来,贵阳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魄力,积极探索,实现了大数据产业发展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势”的精彩“三级跳”。截至目前,贵阳市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宽带中国”、“智慧城市”、“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等一批示范试点,被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联盟授予“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

贵阳大数据行业应用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数字政务

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水平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全球30个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中位列第6。省市两级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实现互联互通,政务、民生、医疗、扶贫等多个服务领域的983个API接口,为20多个政务大数据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免费开放2709个数据集、379个API接口、1447.2万条政府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支撑了20余个便民惠民APP应用。

贵阳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实现1125个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1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数智贵阳”实名注册用户已超过100万人,身份证、驾照、社保卡等证件全电子化,贵阳市人社通、贵阳公积金等162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联通全覆盖任务,横向接入234个市级部门,纵向接入902个区(市、县、开发区)部门、187个乡镇(社区)、1554个村(居委会);“百姓拍”“社会和云”等一批社会治理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及示范效应,公安块数据中心帮助贵阳成为全国第一个“两抢”案件和“命案”破案率均达到90%以上的省会城市。

(二)“新基建”

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已投运及在建重点数据中心达23个,苹果、腾讯等数据中心正式投用;4G网络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建设开通5G基站20721个,通信光缆达135万公里、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7万G,分别是2015年的2倍、13倍;建成贵阳贵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打通国际互联网直达告诉链路;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实现17个城市直联,根镜像服务器节点、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节点安全稳定运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贵阳)二级节点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贵阳)灾备节点落地;“数聚贵州”持续推进,汇聚腾讯、华为、苹果及三大运营商等一批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全省数据中心服务器标准机架承载能力18.6万架,形成以贵阳贵安为核心,黔西南为补充的“两地三中心”数据中心布局,获批“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全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一期建成投运。

(三)数字工业

贵阳重点围绕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服务器等设备制造、智能终端制造,支持振华集团、贵阳海信、浪潮英信等龙头企业向百亿级企业发展,培育做大液晶电视、服务器、智能终端制造等高附加值整机产业,带动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物联网传感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动力电池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万企融合”大行动深入实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转变,涌现出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载体,茅台、航天云网、振华电子、瓮福集团等10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或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兴、富士康、顶新等企业已入驻贵阳,将形成1000万台手机、平板、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规模;惠普、浪潮等服务器制造等项目也即将正式投产。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新型工业化过程之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将转型为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其自身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此时,高级智能设备如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使其形成实时而优化的制造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网络以动态响应产品变化需求和快速研制新产品。

(四)智慧农业

贵阳在推动大数据与农业生产、产销智慧对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程动态监控与智能管理。截至目前,已建成8个县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600余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个“村淘创富”示范村,农村乡级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通过培育农头企业、打造示范基地等,不断完善大数据应用系统平台,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全程智能管控和市场精准分析,形成“种植在全省、加工在贵阳、销往全世界”的格局,提升市场占有率,形成更好的品牌效应,让“黔货出山”的路越走越宽。

贵阳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于完善发达的“六网”(即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地下管网和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实现其产业的信息数字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等目标,从而构建低碳节能、高效高产和绿色生态的现代智慧农业体系。以茶业为例,贵茶集团推出的“贵茶联盟”大数据管理系统、动态质管数据库和ERP生产数据系统,实现从田间到茶杯的全程动态监控与智能生产,解决了名优茶规模生产品质稳定性难以控制等问题,打破了行业“明前茶”的局限,实现了常年各等级产品品质持续稳定的目标。

(五)智能交通

贵阳重点推进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交通产业共享共建,推动建设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搭建智慧交通平台、道路运行管控优化、公共交通刷脸支付和智能化停车管理服务平台等一系列项目。形成“一办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的交通大数据管理运营格局,建成省级及9个区域路网中心;形成了全省“1+9”路网管理模式;完成“云上贵州”平台交通运基础设施层搭建和贵州交通“一令通、一号通、一卡通、一点通”建设,实施数据中心、GIS平台、黔通途等行业核心系统云化改造迁移;完成省级物流公共信息交通平台建设并试运行,促进与物流云、电商云互联互通,逐步接入各大物流园区数据。

停车产业方面,贵阳以停车位为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的原则,才去共建共享方式,将国有、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停车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量化为股权股金投入停车场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全市停车场运营增值服务。建设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打通全市停车信息孤岛,将停车数据汇聚后统一管理和运营,借助车位引导,充分利用空闲车位,实现“错时停车”盘活停车资源,大幅提升车位利用率,同时,开放平台链接、赋能商业,构建停车共赢生态。

(六)智慧物流

贵阳市被评为全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流通性示范城市等,以物联网等为主导的先进技术在全市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物流规模的扩大。为了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贵阳市建立了以智慧物流云和智能公路港的空间网络,进一步推动城市智慧物流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

正是由于智慧物流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贵阳市不断扩大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投入与支持,为提高城市智慧物流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实现“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目标,逐渐完成综合保税区物流园、龙洞堡空港物流园、改貌现代物流园、修文生产资料物流园、金清电子商务物流园等远去的建设。

智能物流大数据中心以大数据为主导赋能区域物流,链接线上公路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线下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将信息流转化为数据流,一方面挖掘表层数据背后价值信息、处理深层次问题排除潜在危机,为智慧物流配送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将数据流与资金流和物流相结合,完成对数据深入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对接全国物流信息资源,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准确依据,为区域智慧物流配送及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七)大健康

通过新型工业化建设,医药制造业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靠近,并且也实现大健康产业和工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的共同推进与融合共生。在这个融合共生过程中,智慧健康产业也相继得到有效培育和茁壮成长。即在医药原材料的种植阶段,企业可利用计算机和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药材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风向和营养液等环境进行远程智能控制,使药材生长突破自然气候制约而形成智慧种植新业态。

智慧旅游休闲业即基于传感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实现网络营销和在线支付等,同时基于其旅游平台实现旅游模式创新和旅游产业链延伸等。因此,大健康产业体系在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中即可催生智慧健康产业新业态并通过提升其生产能力而极大丰富了绿色物质产品需求和促进其实现健康生活模式。

五、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不足与挑战

(一)存在不足

虽然贵阳在自然条件、产业基础、配套支撑、政策扶持等方面有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劣势,主要表现在大数据企业规模偏小、数据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大数据产业人才紧缺等。

1.产业规模偏小。

一方面,除了一些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和云平台企业外,大多数应用企业的规模都偏小,缺乏自有技术和核心业务,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领军企业较少,尚未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2.大数据融合赋能尚待深化。

虽然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正在加快融合,但融合水平仍然较低,融合效益不高,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供给体系仍待强化,从事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企业支撑能力偏弱。

3.不同层次人才紧缺。

其一,人才总量匮乏,高端人才数量偏少;其二,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其三,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总体水平偏低,高校教师缺乏科研积累和工程实践经验,而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专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其四,人才培养资源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充分,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有限。

(二)存在挑战

大数据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大数据,全国各地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是方兴未艾。贵阳在谋划和发展大数据的过程中,在抢抓机遇和创造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来自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的挑战。

1.数据安全挑战。

新技术、新业务对数据安全带来的风险及影响不断渗透和扩散,数据安全防护难度不断提升,随着数据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数据安全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新形势下的数据安全防护工作更加艰巨。贵阳数据中心作为中国南部区域最为重要的数据资源汇聚节点,随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贵阳数据中心将汇聚全国更多数据资源,承受更大数据安全防护压力。

2.发展优势弱化。

沿海发达区域及相邻省市加速大数据发展布局,产业基础、市场空间、资本、人才等累积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大数据快速发展动力,广东、浙江、重庆、四川等区域分别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对大数据发展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近一步加强,因而,贵阳大数据先发优势及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或将弱化。

3.数字技术加速更迭带来的产业风险。

作为大数据发展的一大核心优势,贵阳数据中心集聚区凭借其低成本、低排放、低PUE值、低自然灾害风险等优势享誉全国,贵阳数据中心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但随着边缘计算、全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等技术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将逐步转向贴近用户侧的小型边缘算力中心和新型全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以传统节能型为主的贵阳数据中心及数据中心产业将面临被替代风险。

六、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成果喜人,为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本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办法,建立大数据企业认定机制,对认定的大数据企业,除了提供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外,分别从企业用地、用电、税收等制定一揽子优惠政策。对大中型企业,分别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对于小微企业,除了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以外,还应该针对企业发展中急需的技术问题和人才问题,制定专门的政策,帮助他们克服实际困难。

2.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水平

盘活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孵化能力,扶持小微型大数据企业快速成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现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大数据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3.加强各类人才引进培养

认真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用足用好相关优惠政策,为他们在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科研项目、创办企业、政务协调、税务工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依托贵州大学等省内高校、联合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培养大数据产业急需的本土高级人才。充分发挥高职学院的培养能力,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大数据产业实用技术人才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