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数字化技术在“科创中国”产学融合机制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及设计

发布时间: 2021-11-21

19
165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印发首个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关于深化产学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学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提出“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路径机制,明确“打造产学融合重大平台载体”,以重点带动全局,标志着深化产学融合改革正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产学融合平台,就是要成为以人为核心的跨界创新资源要素吸附场,发挥广大高校在创新人才流通中的重要枢纽作用,打造跨界创新要素“引力平台”;就是要打造互为供应链的资源吸附与组织方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为参与主体的分类、精细化定位创造新空间,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优化,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实现更高维度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契机,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供需服务对接机制,精准定位终端用户画像,精准整合供应链资源,精准反馈目标用户群,打造供需联结自适应机制;就是要建立基于产学融合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拓展延伸学校服务时代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功能模块,因需而智,无限定制。

一、  数字化技术的内涵

(一)背景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加快推动了各行业的数字化变革。

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的数字化变革。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演变,农耕技术开启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演变,如今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数字化变革,孕育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技术成本的降低让数字化价值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自计算机的发明开始,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不断涌现,成本不断降低,使得数字技术从科学走向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价值链,在各个领域实现应用,推动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为各行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数字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推动数字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全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让数字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到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概念

数字化的概念分为狭义数字化和广义的数字化。狭义的数字化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具体业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更关注数字技术本身对业务的降本增效作用。广义的数字化,则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的业务模式、运营方式,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变革,更关注数字技术对组织的整个体系的赋能和重塑。

狭义的数字化。狭义的数字化,是指利用信息系统、各类传感器、机器视觉等信息通讯技术,将物理世界中复杂多变的数据、信息、知识,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形成可识别、可存储、可计算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相关的数据模型,进行统一处理、分析、应用,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广义的数字化。广义上的数字化,则是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对企业、政府等各类主体的战略、架构、运营、管理、生产、营销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全面的变革,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对整个组织的重塑,数字技术能力不再只是单纯的解决降本增效问题,而成为赋能模式创新和业务突破的核心力量。

数字化的概念,场景、语境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对具体业务的数字化,多为狭义的数字化,对企业、组织整体的数字化变革,多为广义的数字化,广义的数字化概念,包含了狭义的数字化。

(三)内涵

与传统的信息化相比,无论是狭义的数字化,还是广义的数字化,均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的,但与传统信息化条块化服务业务的方式不同,数字化更多的是对业务和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重塑。

数字化打通了企业信息孤岛释放了数据价值。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加工生成相关数据、信息、知识来支持业务的效率提升,更多是一种条块分割、烟囱式的应用,而数字化则是利用新一代ICT技术,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实时获取、网络协同、智能应用,打通了企业数据孤岛,让数据在企业系统内自由流动,数据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数字化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数字化,以数据作为企业核心生产要素,要求将企业中所有的业务、生产、营销、客户等有价值的人、事、物全部转变为数字存储的数据,形成可存储、可计算、可分析的数据、信息、知识,并和企业获取的外部数据一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计算、应用来指导企业生产、运营等各项业务。

数字化变革了企业生产关系,提升了企业生产力。数字化让企业从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从传统部门分工转向网络协同的生产关系,从传统层级驱动转向以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核心驱动的方式,让生产力得到指数级提升,使企业能够实时洞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实时做出最优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  “科创中国”中的产学融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平台、解难题、促转化、助创业,以区域产业需求牵引科技供给,以前瞻性、突破性科技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组织赋能、开放合作带动国内外创新资源有序下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把科技共同体人才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为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提供科技支撑。。。。

三、  “科创中国”产学融合机制建设

当今整个社会处在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能力不足等问题备受关注,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政界、学界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这是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这种转型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基础架构,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必须去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变了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教育来讲是非常深刻的变革。

强化统筹领导。建立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同志联系重点省(区、市)工作机制。挂点工作组与地方共同成立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城市(园区)及所属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强化与有关部委、机构以及地方的沟通和互动。。。。

四、  数字化技术促进“科创中国”产学融合机制建设

在过去5年间,经济范式出现了大拐点,经济效益从“劳动力红利”转化为“数字消费者红利”,经济类型从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经济,经济核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中国与传统西方国家呈现齐头并进的新发展趋势。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以数字政府、城市大脑、智慧社会等为代表的数字治理有序推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深刻变革。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数字化技术,对于加快“科创中国”产学融合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五、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产学融合中的“生产”要素包括厂房、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而“学校”要素则包括学校、实训基地、师资、学生、课程和教材。人才、土地、资金、技术、厂房、设备、课程和教材等均是重要的整合资源。“生产”和“学校”形成融合的重要途径即是资源整合。

为迎接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各国先后调整教育政策,全方位促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在全球化经济的推动下,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新型教学理念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学生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未来社会将面对的。。。

六、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设计

深化产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推进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加大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提高速度,其路径可寻:

(1)产学协同,标准融合:面对数字化技术为行业、企业带来的转型升级机遇,根据人才供给侧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探讨适应区域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培养方案,开拓数字化专业订单化的培养渠道,推广数字化现代新型学徒制的实践,及时将企业数字化产业链的新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强化课堂教学,提高师生数字化职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在共同育人标准上达成共识,实现知行合一。

(2)过程联动,构建集群:建设区域数字化产业特色的核心系列课程,优化系列精品课程,将优质企业的数字化专业生产过程、项目开发、技术革新映射到教学中,教学以过程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创新性教学为回应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全方位联动企业生产过程,深耕细作地打磨专业设置、专业内容,建立CSKP(核心+岗位)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区域数字化特色的专业集群,实现反哺企业,与企业集群无缝对接。

       (3)理实结合,师生双证:依托区域产业、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调整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比例,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证书教育,通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核心技能、创新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获得学历、技能“双证书”;职业院校教师面对数字化时代行业重组、专业交叉、服务复杂的局面,一方面要深入生产一线,优化组合技术技能,统筹校内资源形成合力,开展“技。。。

      (4)平台协作,融合促进:数字化时代,线下交流已经滞后和延后,政府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区域性企业网络实习线上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区域性数字化岗位群信息,企业通过云招聘、云面试等措施实现异步、异地、异时、异空科学地引导学生分批。。。

七、  措施建议

在深化“科创中国”产学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产学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健全产学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规划机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中,充分考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将产学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求融入相关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有条件的地方要以新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学融合园区。大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推进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开展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的职业教育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院校就学。

(二)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生产性实训为关键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在技术类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重点推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提升承担专业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能力,提高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覆盖水平和质量,推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实训制度化,优化升级“科创中国”建设。

(三)降低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重点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评价导向不一致等突出问题。探索建设区域性产学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类产教对接活动,推动院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服务,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位,推动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制度化,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学融合集团(联盟),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聚合带动各类中小企业参与。探索校企共建产学融合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中试基地,面向小微企业开放服务,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

(四)创新产学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试点城市要按照统筹布局规划、校企共建共享原则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学融合实训基地。产学融合实训基地要更多依托企业建设,优先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家政、养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会服务产业人才需求。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推动“双一流”建设等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融合创新平台,开展重点科技组织建设,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

(五)探索产学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学融合创新机制。完善现代学校和企业治理制度,积极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围绕生产性实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关键环节,推动校企依法合资、合作设立实体化机构,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各地可在指导开展城市试点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省域内推开产学融合型行业、企业试点的具体任务做出规定,制定建设培育产学融合型企业的具体措施。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