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师生发起急救技能普及公益项目

发布时间: 2021-11-14

15
1119

如果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人,你将如何处理?也许,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拨打120等医生过来急救。然而,对于这类患者,如果旁人能在“黄金四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越高,后遗症也越少,否则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害,临床死亡无法挽回。因此,心肺复苏是针对这种危急情况采取的最佳救护措施。为帮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能,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旅专项团队2名党员教师与3名在校大学生,组成一支公益宣讲团,专程乘车7小时前往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和水口中学,为基层新进医护人员、学生、民众传授了心肺复苏、异物卡喉处理等常用急救技能。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第七党总支急诊120支部党员岑超群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2006年起,他一直坚守在急诊一线,从业至今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不过,他在工作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令他深感惋惜的事——许多心源性猝死病人由于在“黄金四分钟”没有得到及时急救,导致脑死亡。

  放眼全国,近年来,我国心搏骤停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搏骤停,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心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左右。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的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

  “作为急诊科医护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急救技能。”与岑超群有着这样想法的还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务部主任庄权、急危重症教研室主任何智辉、第七党总支部书记毛赤丹。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创建了湘雅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室,并协助发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旅专项”这一公益项目。目前,这一项目已成为省级项目,主要成员由项目指导教师及其他指导本项目的人员以及护理等专业学生组成。其中,项目指导教师及其他指导本项目的人员均具有AHA和中国心肺复苏协会的导师资格。

  江华县是中南大学定点帮扶对象,为将目标精准定位到家中有患心脏疾病成员的广大群众,更多家庭家中成员培训成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即具有急救知识的现场救护者,11月6日至10日,岑超群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第七党总支急诊120支部的另一位党员吴琼,与江华县第一人民医院老党员李希俊、副院长全承炫组成了带教团队,带领学生志愿者进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和水口中学,为基层新进医护人员、学生、民众近200人传授了心肺复苏、异物卡喉处理等常用急救技能。

  在水口中学,从未接触过急救培训的孩子,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很快掌握了这些技能。“这些孩子很多是留守,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旦老人出现需要相关急救,孩子们就可以成为‘第一目击者’,对老人实施第一时间急救,为后续治疗赢得先机。”

 “想到非医务人员也能够在紧要关头出手相救,帮助被救者家庭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们感受到了作为医学生的责任重大以及进行普及实践的意义。”参与该公益项目的学生纷纷表示。

  “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每年寒、暑假三个月期间举办5到6次专业医学大学生对当地非医学生进行急救培训;非寒、暑假期间,每月一次由当地具备急救技能的非医学生志愿者对民众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以期使江华县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数量增加十倍以上,从而显著降低江华县的“猝死”病人死亡率,显著减少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人数。”师生共同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益培训期间,岑超群与吴琼还组织了学生前往了水口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进行了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接受思政教育。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变,如何在医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们新时代高校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岑超群认为,作为指导老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创新探索出依靠基层党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让医学类学生思政教育得到全流程全覆盖实施。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