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典型案例、模式与路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专业科技服务团

发布时间: 2021-11-05

16
115039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典型案例模式与路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在科技园区的建设方面主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在河北天津等地共建园区、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的形式推进。目前在京津冀地区已经建设成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高新技术转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园区链的重点合作园区,而依托于这些园区,跨区域布局型和平台型的一些典型项目涌现出来。在对这些重点合作园区及典型协同创新项目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论述了多种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总结了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重点合作园区

一、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一)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概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实现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在引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凸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层面,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16年9月28日,京津两市签订了《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签订了《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议》,由此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正式挂牌成立。两地政府对于共建科技园区高度重视,明确以共建共管为园区建设与运营的主要思路,确立了双组长、双主任的制度,两市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中关村科技园区主任和滨海新区区长任双主任。

园区起步区规划用地10.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土地性质为零工业用地,可出让土地面积485公顷,目前已出让274公顷。初步建成研发、办公楼宇65万平米,住宅73万平方米,北塘古镇45万平方米。园区规划人口8万,目前常住人口3万

(一)整体建设思路

园区确立了“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的运营思路,以“体制创新、政策突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工作举措,整合六大创新要素,构建有滨海特征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 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工作思路

(二)服务平台

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目前已经形成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1)科技服务平台,借助天津科技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滨海军民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智造大街滨海项目等为单位依托为园区内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便利服务2)交流合作平台,目前已经形成创新行、九河创新汇、智库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等平台,给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便利;3)展览展示平台,目前已经建设成“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和“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两个品牌窗口,园区内企业可以借助这两个展示平台对外展示企业的最新创新成果与产品4)行政服务平台,对于园区核心业务,新区现有行政审批中心和知识产权中心;5)孵化平台,包括雨林空间、百度创新中心、京东云创空间、北创百联、碳立方等都知名孵化器在园区发挥作用,已经孵化成功一批具有创新视角的新产业项目,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产业布局

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目前涉及包括文化产业、医药产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通信设备业和科技孵化等六大产业集群,依托园区和滨海新区两个主导的优势,围绕园区核心产业和整体布局体系,结合各地优势资源协同创新,重点在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军民融合三大领域进行产业集中,目前已有企业500余家,来自北京企业200余家,典型落地企业包括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中创信测科技有限公司、百度(滨海)创新中心、京东(滨海)云创空间等。

(四)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上,规划建设园区内办公与研发使用楼宇110万平方米,目前初步已建成65万平方米,办公楼宇多样化,有小型联排、大型独栋、分楼层等多种形式,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使用,建筑面积300-12000㎡。区域内的教育设施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天津南开中学附属学校、蓝天北塘幼儿园、北塘学校等学校,医疗设施有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医院、北京大学滨海医院、泰达医院等多家医院,便捷的生活配套设施可以在园区内工作生活的人员提供日常生活保障,也更加有利于园区的人才引进

(五)产业政策[1]

 1)财政支持:自开业年度起,参照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园区留成部分按最高80%标准给予连续5年财政扶持。

2)房屋补贴:对入驻企业在园区内办公的楼宇空间,截止到2019年底给予全额租金补贴,并为办公空间提供不超过500-1000/平米的装修补贴

3)薪酬补贴:对入驻企业所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参照其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园区留成部分,前三年按照100%标准,后续两年按照80%标准给予连续五年奖励。

4)人才落户:按照最新的“海河英才”人才行动计划,即《天津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执行,对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急需型五大类人才放宽引进条件。

5)重大科技平台资助: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牵头组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亿元科研经费资助,对新引进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二)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效与制约问题

1.建设成效

天津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协同创新初见成效,由中关村引入的企业与天津本土企业协同发展,自管委会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705家,注册资金91.8亿元,其中来自北京企业200余家,京津冀创新园区链雏形显现。以运营单位为抓手,大力开展创新资源导入与服务工作,为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聘任了38位双创导师,园区内有26家企业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成员,挂牌成立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促进了创新人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配置。着眼全球,激发国际合作活力,建立了与德国、硅谷、芬兰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互联互通的合作通道。

2.制约问题

1)管理层级过多,政策突破难度大。

京津两市的政策十分多样,但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跨区域合作,多个部门、多套流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出台的效率和实效。涉及滨海园区的相关政策落地都需要北京市、天津市两个省部级单位进行协调,在京津两地中又存在中关村科技园、滨海新区政府这个层级管理,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管理权限和层级不够,产生了事权不等的情况,进而由于管理层级多,政策突破难度变大。特别是对滨海新区这一科技园区而言,一方面企业选择入住园区时就需要考虑园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政策突破的难易程度对于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企业最需要的服务也集中在园区可以提供的政策方面,特别是与政府的关系协调,因此管理层级过多的问题会减弱园区对于外来企业的吸引力。

2)产业结构与其他园区存在重合,园区链联动效果欠缺。

北京的企业资源十分丰富,虽然京津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北京优质企业资源在京津两地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形成了科技园区链的上下游关系,但是企业在北京周边和河北中也形成了大量分流,分流到天津的企业也受到天津其他区域和功能区的竞争,相互之间的产业布局分工存在重合,导致园区间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与其他园区之间还有很多竞争关系,科技园区链的联动效果不明显。从调研结果来看,超过一半企业缺乏与京津冀其他地区企业协同合作,接近半数的企业在园区内的协同合作比较困难,接近半数的企业缺乏京津冀地区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不同创新资源跨区域开放共享、天津各功能区之间联动发展等方面,在实施层面都存在一定难度。从调研结果看,只有不到20%在各方面要素能实现比较好的流动,在人才、技术、资金三大主要要素中,只有人才流动在超过一半的企业中达到实现,技术流动则是三大要素中最弱一环,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一)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情况

唐山市曹妃甸区出台的《打造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工作方案》中提出了要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的目标,方案中明确部署了系列的措施并且已经落实到位

在地理区位上,曹妃甸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土地资源丰富,目前成果转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备,《工作方案》指出,为了给成果转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要求政府、企业及市场专业服务机构要协同融合,共同推进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

建设目标:(1)打造一个立足唐山,辐射京津冀地区,在京津冀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2)创建一个省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3)布局一个特色孵化器,推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4)创建5个众创空间,专为支撑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5)引进100名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吸引人才资源向曹妃甸地区集中

曹妃甸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的承接,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1)设立一个推进机构,充分承接人才资源,为人才资源的本地落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2)开办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筛选创新成果信息,与京津冀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网上对接,降低技术要素流动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加强技术资源的流动与跨区域配置;(3)创建一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吸引京津冀地区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来孵化成果,产业转移;(4)制定一项专项的扶持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有所倾斜。

曹妃甸区政府已经制定《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国内外优质资源向曹妃甸快速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型发展进程。

1)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对引入的新兴产业项目参照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给予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对新兴产业工业项目的企业用地、企业办公场所等给予减免租金、物业水电网络费用等优惠政策。

2)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让。对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一定比例之上和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的科技型企业,给予奖励资助,对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按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于在曹妃甸区域内注册的企业,在开展技术开发转让活动时,政府按交易额按比例给予补贴,对于获得国家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的企业,给予专利申请奖励与专项资金。

3)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推进领军企业、成长型企业跨域式发展。对于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多类型企业给予补贴与奖励。

4)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对于大规模技改项目、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平台项目给予奖励。

5)支持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各级各类研发机构和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对于达到资质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给予资金补助。对于各类创业平台、市级科技创新园区、设立院士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政府财政予以相应经费资助与奖励。

6)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金融体系,提高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按比例给予贴息,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引导基金,鼓励创投机构领军企业等参与,设立1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对创新载体和科技类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提供金融服务。

7)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加快高质量人才引进和本土企业家培训,为曹妃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于符合各类人才计划的引进人才给予科研经费补贴和生活补贴。

曹妃甸区政府通过已经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充分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曹妃甸地区集聚,实现创新要素的流动合理配置。

(二)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成效及制约要素

1.建设成效

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目前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成果转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集群研发区、企业孵化区、生活服务区三大区域的建设已经完成,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促进了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

2.制约问题

1)京津冀地区同质化竞争激烈,园区定位不够明晰。

为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京津冀地区涌现了大批的科技产业园区,而曹妃甸基地仍处于建设阶段,同类竞争相当激烈,后期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更高层面对于科技产业园区的行业定位更加明晰,构建更加合理清晰地产业园区创新链,避免同类竞争,促进各创新要素在园区链上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打造更大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园区链。

2)发展未成规模,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有限。

由于曹妃甸基地目前仍处在建设的初期,其对企业和人才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弱于已经成型的科技园区,因此在后续的发展建设中,人才要素与资本要素会出现短板,因此更需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园区链,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

3)资本的创新作用不明显。

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目前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地位不凸显,社会资源尤其是资本要素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市场对于创新要素的支配作用相对较弱,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三、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一)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基本建设和运营情况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在全国范围内首家由中关村在北京以地区设立的创新中心,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运营模式为“轻资产、重运营、重服务”,以创新为核心,利用智库共享平台、展示中心、创新行、雨林空间四个开放性支撑平台,汇集资本、人才、创新文化、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打造类似于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体系,服务于保定的整体城市发展,进而推进京津冀地区创新协同发展。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和智能制造五大产业。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有三大建设目标:(1)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内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共享机制;(2)缓解北京的产业过剩的状况纾解北京非首都功能;(3)引导科技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保定地区新旧动能转化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017年12月,中关村管委会与保定市政府签署的《关于深入推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设将围绕“一个中心,一个基地,多个园区”的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内创新发展要素合理流动,创新链、产业链、园区链紧密协同,推动两地科技创新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成效与制约问题

1.建设成效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已吸引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凯光子、翰阳科技等两百余家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据统计,入驻企业累积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亿元,并且已经申请二百余件知识产权,吸引3000余位双创人才。运营团队先后累计举办了百余场创新活动,汇聚超过6000家来自北京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企业赴保定参加活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经初步成为京津冀科技园区链上的重要环节,承接来源于北京的创新发展要素,通过资本、管理、人才、服务输出等协作方式,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协同创新平台,并为生产要素在京津冀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与流动作出积极贡献。

2.制约问题

1)创新链条互补性不强,创新生态互相鉴有待加强。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一个聚集政策、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已初步建成,但是在京津冀地区同类型的平台数量仍旧匮乏,创新链条之间的互补有待加强,互相学习先进经验的难度较大。

2)新型创新生态体系与传统工业基础的融合仍需进一步磨合。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中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和智能制造五大产业,但是与之相关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尽管通过产业链创新链的构建引入了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但新进创新要素与传统工业的磨合仍需一段时间。

四、中关村科技园——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背景与目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工作要求,2017年12月29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正式签署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议,双方将以“布局超前、体系完备、宜业宜创、引领未来”为目标共同打造科技新城。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高精尖聚集为核心,以政策、技术、人才、资本四大要素深度衔接互动为支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发挥高端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科技、高质量发展样板及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引领区,推动雄安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2.建设概况

根据雄安新区建设现状,先期选址雄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雄安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引导相关企业在基地发展。目前已有碧水源、东方园林、东方雨虹、广联达、雪迪龙、清新环境、神雾等十余家中关村节能环保及智慧城市服务企业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驻雄安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

1)整体建设思路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为示范点,打造高质量、高科技区域协同创新样本,建设“布局超前、体系完备、宜业宜创、引领未来”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引领区。

 

2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工作思路

2)产业布局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将紧密围绕雄安新区发展高新高端产业需求,构建一流的承接平台,分步骤完成产业布局。作为先期探索样板,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产业定位总体思路以高起点、高质量、高科技为定位标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培育创新生态系统,进而打造高端制造和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中关村产业资源,重点聚集、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产业及科技服务业三大产业。

(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效与制约问题

1.建设成效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作为雄安新区创新驱动的主要一环,承担着雄安新区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先试先行的重任,将努力建设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科技、高质量创新平台发展样板。科技园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保持同步,将采取“边规划、边运营、边建设”的模式开展建设工作。

2.制约问题

1)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效果不显著,创新要素聚集和流通程度不高。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成立发展至今,创新要素的聚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发展内生动力。与美国硅谷相仿,依托北京丰富的科研院所及大学资源,中关村实现了原始的建设积累。雄安新区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在建设初期其自身创新要素的质和量恐怕难以满足中关村科技园的建设需求。

2)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与流通有待加强。

中关村的成功,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功不可没。灵活的民营经济体制,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资源,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推动中关村成为创新产业聚集的沃土,不断培育出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优质企业。这与北京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丰富的资源密不可分。雄安新区作为政策主导的新型城市,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体系,吸引市场资源并良性对接,将成为中关村在雄安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层面上,虽然在科技创新园区链上已经有生产要素如人才、资本的流动,但是市场资源的充分自由配置与流通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3)对于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优惠性政策还不完善。

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人才的引入,高新技术的认定、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等政策还不完善,而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政策得以率先示范并且成为了中关村快速发展的强力推手。雄安新区作为开放发展的先行区,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落地都将成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部分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典型协同创新项目

随着京津冀地区科技园区的发展,一些典型的协同创新项目显露出来,从项目的特质上看可以分为跨区域布局、产业链协同型和平台型两大类。跨区域布局与产业链协同主要指某一企业或某一企业群将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按需配置跨区域布局,从而实现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获得最大效益的方式。而平台型主要是指依托于科技园区或创新中心的研发、创新平台,企业进行高科技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一、跨区域布局、产业链协同型

(一)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东云创空间

1.项目概况

京东(滨海)云创空间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引入与京东集团、牛棚科创共同打造的的众创空间项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并集合互联网运营的技术及能力帮助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产业红利,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建设总面积达4700平方米,将建设“一个平台四个基地”,即协同创新平台、产业转移基地、产业聚合基地、产业服务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计划在3年内培育成功100支创业团队。

2.项目特色

借助京东集团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多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与成熟的技术,并且深度融合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的产业资源,打通创新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制造销售的产业链。

打造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推动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传统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

集中发展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商运营、产品众筹、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

打通滨海新区与北京在产业领域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链接,将滨海新区打造为优质电商产业内容跨区域转移的最佳目的地。

京东云创平台的打造更加有助于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的创新要素的流动,打通了创新、设计、制造、销售的产业链,以产业链的形式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创新。

(二)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百度创新中心

1.项目概况

百度(滨海)创新中心项目是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平台生态级企业孵化加速器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加速器,也是百度项目在全国布局中首个落户直辖市的百度创新中心。建筑面积5000平米,该项目基于百度全产业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战略布局,中心将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领域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项目特色

百度(滨海)创新中心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将北京的先进创新资源引入天津,协助天津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为天津本地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以及多层次金融与资本机构的资金对接服务,为天津的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

百度创新中心利用百度的战略优势,实现京津跨区域的资金和产业链服务,为天津地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协助创新要素资本跨地域的流动与配置。   

二、平台型

(一)河北华凯光子科技有限公司

1.项目概况

在中关村保定科技创新中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元金以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中国发明专利《溴化镧铈闪烁晶体》的发明人郝佳亲自带队研发运营的河北华凯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3月成立,主要经营溴化镧铈闪烁晶体与探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为国内率先成功研制并量产大尺寸溴化镧铈闪烁晶体的公司,这为我国自主研制出高性能γ谱仪打下了很好的器件基础。通过自主创新,潜心研发,发明了独特的晶体生长工艺及设备,打破了美国独家垄断地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外,第二个能工业化生产溴化镧晶体的国家。

2.项目特色

跨区域创新资源成果共享。得益于保定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的多个开放性支撑平台,北京的人才团队、知识产权在保定成功走向市场,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借助转化平台从研发走向产业化生产,促进了我国的自主创新,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研发激情。

保定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了专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将保定的区位优势和北京的人才资源相结合,对两地创新生态的构建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第三部分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模式

根据现已形成和正在建设的多条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特色,可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四种: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弊端,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分析,综合不同发展模式的特点,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一、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

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科技创新园区链为代表。 

(一)概况

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两端园区所在地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禀赋相对落差较小,均存在绝对优势。该模式下相对发达一端的园区在政策支持、创新氛围上竞争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基础和输出条件。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上,该模式下新建园区具有后发优势,能够提供充足的土地和人力以承接园区链上相对发达一端园区的产业和服务输出。该模式下,园区链一端的园区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和优良的创新基因输入至另一端新建园区,依托两地优质的科教医卫资源,在新建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

(二)特色与优势

1.工作机制创新

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的显著特色是工作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地共同完成建设任务、共同组建领导机构进行管理、共同经营创造效益。

共同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完成园区建设任务。共建共管共运营的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推动主体包括园区链两端的园区主管机构、两端园区所在地政府以及负责领导协调的机构。一般由链上相对发达的园区管理机构联合新建园区所在地政府签署协议,并上升至省级政府层面共同推动建设,由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其下属机构协调推进,共同促成该模式下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园区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两地省级层面发布实施。新建园区的建设任务由双方共同完成,新建园区所在地提供充足的园区建设用地,推动园区链发达园区一端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建园区落地或拓展生产规模。

共同组建领导机构进行管理,从市级层面的领导小组,到园区具体工作的管理体制均由两地共同构建。共建共管共运营的科技创新园区链新建园区的领导小组一般由两地省级政府共同组建。新建园区管理采用“双主任制”,由园区链相对发达的输出园区管理机构负责人和新建园区所在地的政府长官共同担任主任,并委派执行主任主持园区具体工作。

共同参与经营过程,通过组建运营公司,提高市场化程度,共创综合效益。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新建园区的运营与管理分离,由园区链相对发达的输出园区管理机构和新建园区所在地政府共同组建运营服务公司承担新建园区的经营职能,组织园区经济活动,这一共同运营的体制增加了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性,增强了园区的综合实力,培育了适宜创新企业成长的土壤。

2.协作全面

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的园区链园区间协作程度深、范围广,要素流动更高效,成果显著,具体体现在政策优势、基因优势和要素优势三个方面。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的科技创新园区,在国家层面,赋予了这一类园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创新创业的基因优势。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相对发达一端的园区作为共建共管共运营的一方,能够将其优良的创新创业基因高位嫁接到科技创新园区链上后发一端新建的园区,为新建的园区量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相对发达一端的园区创新基因的移植放大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新建园区立足自身创新资源、产业特色、配套条件,通过加强对科技创新园区链一端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学习移植,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善。

自由流动的要素优势。通过两地共建共管共运营,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相对发达一端的园区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与新建园区直接对接协作,加快了资本、技术和人力等要素向新建园区的自由流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产业氛围迅速形成。

(三)问题与不足

1.自然资源紧缺

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的园区链两端园区均处于高度城市化区域,人文要素集中,但自然资源相对紧缺。一方面国土空间大量用于城市建设,单位面积土地产值较高,园区用地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大量集聚,水资源、电力资源等需要优先保证居民生活使用。

2.政策协同不足

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的园区链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而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组成部门的协作度不够,影响了政策落实。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相对发达一端的园区先行先试政策事权大都在国家部委,必须有国家部委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向共建共管共运营的园区辐射推广。同时由于跨行政区域合作,两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多套流程相互配合,这就影响了政策出台的效率和实效。

二、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

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以北京中关村——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园区链为代表。

(一)概况

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两端园区所在地的技术、品牌和服务落差较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差异明显,该模式下技术品牌服务输出端园区和园区内各企业已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品牌和服务,但过度集聚导致成本上升,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在具有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输入端园区绘制全新蓝图,补齐输入端园区的技术、品牌和服务短板,实现园区链的动态延伸。

(二)特色与优势

1.运营专业

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的显著特色是位于科技创新园区链技术品牌服务输入端的园区由来自输出端园区的专业团队运营,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技术和品牌的植入。

一方面,专业团队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确保了技术和与之相关的高端人才、创新文化的输入。科技创新园区链上技术品牌服务输出端的企业将技术直接输出至科技创新园区链上技术品牌服务输入端园区,在输入端园区建立技术创新研发中心,成立分公司,在京津冀区域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在此期间,输入端园区的运营团队可为技术品牌服务输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办公设备的采购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服务。

另一方面,专业团队搭建的创新服务平台,为品牌输出提供了支持。输入端园区的运营团队通过搭建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将科技创新园区链上技术品牌服务输出端园区甚至国际领先的创新园区的品牌输出与输入端园区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对品牌输出方的战略发展和输入方的创新生态构建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2.核心竞争优势提升

通过专业团队的运营,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的技术品牌服务高效传输,科技创新园区链上位于输入端的园区的核心竞争优势得以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将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创新要素和意识带入,从而提升科技创新园区链上后发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依托科技创新园区链上输出端园区及企业强大的技术、品牌和服务输出,创新要素向科技创新园区链上输入端园区流动,聚成输入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使内生造血功能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与成长。随着输入端园区创新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运营成熟,园区链将进一步延长,服务制造业企业的基地也应运而生。基地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将逐步实现由中心到基地再到园区的第三级动态延伸,将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园区链从“点”逐步延展到“线”、到“面”。

(三)问题与不足

1.人才流动障碍

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直接将成熟的技术、品牌和服务在园区链上传输,而能够持续产出技术、品牌和服务的人才流动通道并未建立。后期应进一步完善输入园区的生活环境、人才物质待遇、人才培养与发展制度,打通园区链上的人才流动障碍,以人才推动持续的技术、品牌和服务提升。

2.未建立长效机制

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由科技创新园区链上园区所在地政府机构签署协议开展合作,之后双方共同委托企业进行运作创新中心,并辐射带动园区发展。这一发展模式依赖政府间的协议对接具体的技术品牌服务,而后期的政策配套和财政支持相对滞后,应建立可持续的技术品牌服务提升长效机制。

三、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以北京中关村——石家庄正定中关村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园区链为代表。

(一)概况

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两端园区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服务存在落差,科技创新园区链一端的园区某一产业的发展态势好,尤其是该产业链上游由创新引领的规划、设计和研发环节具有较好的基础,但该产业链在园区的发展空间受限,亟需与科技创新园区链另一端的园区协同创新,促进全产业链各环节同步发展,逐步实现该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在科技创新园区链层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与优势

1.产业资源定向导入

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显著特色是科技创新园区链上先进园区的优势产业资源的定向导入,并以此驱动提高后发园区集聚资源和高端产业的能力,引导科技创新园区链上各园区产业领域协同布局,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共同发展。

例如,中关村科技园集成电路产业具有明显的聚集优势,中关村科技园的集成电路产业资源定向导入,为石家庄正定中关村产业基地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也促进了北京中关村——石家庄正定中关村产业基地这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储备也需要长久的积累在技术服务和技术配套上,工艺和方案如何对接需要大量的人力做技术支撑和服务[1]

2.精准规划

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把握科技创新园区链上产业领先的园区的先发优势,在后发园区精准规划产业链,从产业链的核心产业出发引进重点企业,奠定产业价值创新链生态基础,实现全产业链整体创新发展。

影响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方向的因素复杂多样,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从园区链现状产业分析出发,把握产业优势,明确对接新建科技园区的产业链发展方向,实现了科学精准的产业规划,出台专项措施进行精准引导产业链发展。石家庄正定中关村产业基地设立设立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内集成电路企业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集成电路项目建设和运营[2]

产业链协同创新精准规划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核心产业,以核心产业辐射带动全产业链整体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园区链下游园区发挥上游园区产业链上游设计、研发环节的先发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在科技创新园区链后发园区发展核心产业环节贯通产业链条,以核心产业为基础产业,积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培育下游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和配套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整体创新。

(三)问题与不足

1.产业基础薄弱

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将全产业链在园区链上转移,专业化程度高,而承接转移的园区自身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各类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将制约创新优势的发挥。应着力补齐园区链的产业基础短板,尤其是基础关键元器件的技术差距,以促进整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2.人才短缺

产业链协同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尤其是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需要大量结构适应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人才结构性短缺将严重制约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必须加强人才供给,根据复杂多样的人才需求健全与产业链对接的生产各环节和相关配套服务的多元化人才结构

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以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创新园区链为代表。

(一)概况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两端园区所在地的科技创新资源存在较大落差,科技成果研发环节在科技创新园区链上跨区域转移存在一定障碍。科技创新园区链科技成果研发端的园区研发创新条件好,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空间不足,效率较低,而科技创新园区链另一端的园区作为技术成果跨区域转移的承接地,能够无缝对接以实现在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二)特色与优势

1.产学研跨区域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的显著特色是产学研跨区域协同创新,在该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上,成果转化承接端园区将成为成果研发端园区高级技术成果跨区域的“飞地”,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是成果转化承接端园区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核心环节,必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扶持“飞地”发展。

在产学研跨区域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通过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合作企业奖励机制,激励企业间的科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从而在新区形成技术创新氛围[1]。例如,曹妃甸区出台了《打造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工作方案》和《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并部署了具体措施保障,以政策和财政支持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在曹妃甸落地转化。

2.外部环境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下,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和资源配置能力,科技创新园区链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相对完善,创新生态保障创新活动运行,为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科技成果跨园区转化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设施环境,这三个方面同步建设为创新生态提供了保障。

创新政策是首要的外部环境,科技创新园区链上成果转化承接端在企业改造升级、转移合作、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用地、环境容量、投资金融等多个方面享受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地方也可制定出台涵盖项目用地、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创新激励等专项优惠政策,并形成一套成体系的综合配套政策,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了外部环境。

制度政策关键是技术市场法制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下,科技园区链上各园区对技术市场运行环境进行协同监管,并协作组建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以制度和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人才等创新因素的更好融合,引导和支持企业主动整合创新资源,从而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移转化制度环境。

设施环境是硬件,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直接推动了生产和创新园区转移,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集中,进一步促进生产成本、创新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对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速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提供高效的交通支撑;内部基础设施方面,推进科技产业发展,倾力打造包括集群研发区、企业孵化区和生活服务区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优质园区服务。

(三)问题与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园区链,科技成果在园区链上的转移转化过度依赖政府作用,企业主体地位不明显,社会资源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参与不足。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园区建设起步期政府财政支持大,资本要素在创新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后期应更进一步强化市场的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着重外部环境建设,以此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部分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路径

技创新园区链是多个科技创新园区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升级、园区功能升级而基于要素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地区布局,通过园区合作或新建园区的方式所形成的政产学研结合的跨区域、园区分工合作体系,是区域协同创新在园区层面上的具体落实。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具体发展路径以构建园区链为支撑,以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配套为抓手,最终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项目组重点对以中关村为核心拓展形成的园区链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具体路径以科技创新园区构建体制机制和系统化的工作推进体系为起点,推进园区链各要素深度融合配套,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一、完善组织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

京津冀三地行政区划不同,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主要表现在完善组织体系、推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在这一系列软环境搭建起来的基础上,政府可以为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从而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

(一)完善组织体系

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完善组织体系,为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形成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是中关村推动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这一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有利地促进了各个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二是启动了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工作。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重大举措。中关村管委会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双方合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组织体系的建设为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开展。

(二)强化政策创新

强化政策创新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依托国家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在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试先行。一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将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充分贯彻落实,保证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针对三地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向更高层面申请政策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及时解决了三地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中关村努力推动政策的先试先行工作,并且推动政策互动共享,充分发挥政策对于市场的引导作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中关村园区得到协调发展。

(三)推动市场发展

能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是衡量科技创新园区链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市场的逐步壮大和企业的迅速成长,落实到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形成。第一,中关村充分利用市场平台,拓宽对接渠道。推动组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公司,开展园区开发、运营管理、融资支持、创新创业服务等工作;支持中关村之外的技术交易单位建设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中关村在京津冀地区的技术交易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第二,中关村积极移动跨区域的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发展。一方面推动一系列在京民营企业在天津、河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在京民营企业的市场范围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鼓励津冀企业到京寻求技术对接,解决津冀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面临的瓶颈,推动企业发展。 

二、加强重点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园区链建设的战略布局

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以构建园区链为支撑,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配套为抓手,最终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关村积极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形成,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人才集聚、金融服务等方面先试先行,提供了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路径的具体样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形成合理布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初步构建,形成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4战略合作功能区以及保定等若干个产业项目承接地为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

(一)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是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科技园区。首先,中关村联合相关部门对于该园区建设的方案进行研究,对于园区的规模、发展方式、运营模式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其次,在京津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共同进行先试先行和改革创新,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对于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设定;最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转型和引入工作。

(二)推动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是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成果转化基地。首先,中关村与曹妃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在曹妃甸建设科技金融领域的分支机构,为曹妃甸的科技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改善;其次,中关村鼓励本地科技金融企业到曹妃甸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中关村支持下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在曹妃甸布局,延长产业链,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产业集群。

(三)推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建设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位于北京与河北交界地区,大部分为河北廊坊地区,是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经济合作区。首先,中关村积极组织企业参与机场的建设工作,争取机场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项目;其次,中关村支持服务业公司依托背景新机场的资源优势,发展现代航空服务业、物流业等行业;最后,推动市场自发形成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四)推动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

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位于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地区,是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生态功能区。首先,中关村积极推动旅游、环保、健康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到张承发展,推动一系列产业转移;其次,中关村鼓励该区域内大数据产业园和云计算基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后,中关村助力该地区的张承云计算产业园、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体现了中关村对附近区域的优势带动作用。

(五)发挥市场作用,支持若干个产业项目承接地建设

中关村在以政府主导对接各大战略功能区建设的过程中,也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推动一系列园区和平台建设,支持一些产业项目落地发展。例如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这些合作平台和项目承接地的发展,既为北京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津冀地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重点产业培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园区链深度融合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需要依托产业链的逐渐延伸和新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中关村围绕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布局,并努力实现基于京津冀三地园区的创新协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关村各类平台机构与津冀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系列产业联盟和协会,签署了一系列产业协议和合作意向,并建成了一系列试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医疗、交通等产业得到了重点培育,园区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利地推动了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步伐。

(一)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大数据产业是中关村的优势产业,推动大数据产业向津冀地区转移,有利于运用两地的自然优势和成本优势,促进大数据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大数据企业的利润。中关村积极与津冀签订了一系列发展协议,共同促进大数据产业全要素支撑和全链条发展。中关村大数据企业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有利地为其他企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京津冀三地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并且对人才进行联合培养,促进中小企业的孵化与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的区域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二)促进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

中关村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领域具有设计研发优势,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推动中关村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向津冀转移和布局,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京津冀三地共赢。中关村通过推进津冀企业与中关村的企业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完善了研发、设计、制造的分工合作机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合作网络。此外,中关村的新材料企业积极在天津滨海、河北曹妃甸布局一体化的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发展。

(三)推动智慧医疗产业发展

智慧医疗产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具体运用。中关村在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三地共建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有力地带动了津冀地区医疗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三地建立了远程的医疗平台和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也带动了精准医疗及相关产业发展。

(四)推进交通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

中关村在交通领域掌握着一系列出行数据和行业数据,对于未来无人驾驶行业、车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为津冀地区交通出行服务,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关村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津冀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加强人才与金融服务,推动人才链、金融链与园区链深度融合

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资源,金融服务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过程中,中关村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高度重视人才链、金融链、服务链与园区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园区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人才跨区域流动,完善人才服务网络

中关村拥有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资源方面拥有独特优势。但是津冀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形成了阶梯落差。为了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现了良好效果。一是三地合作推进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北京市与津冀协同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在京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津冀地区同样认可,并可进行跨区域的人才联合培养。二是共同建立了人才服务体系。三地建立了人才交流共享平台,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三地人才互动交流。三是支持津冀地区人才到北京市进行教育培训。北京市教育资源丰富,高科技企业总部众多,为津冀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津冀地区人才通过参与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推动地区和企业发展。

(二)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服务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基础,京津冀三地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一是三地加强合作,实现金融政策的有机对接,为企业办理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联合搭建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发挥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融资扩大经营规模;三是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五、加强社区共建,打造泛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关村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发展,伴随着合作园区的扩展和创新社区建设。中关村通过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创新协会和联盟组织、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等方式,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满足了各类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使得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环境,企业能够更快发展。

(一)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的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在其周边形成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是保证园区链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中关村在推动产业转移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重视开展创业服务,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孵化器、提供天使投资基金、加强科技创新培训教育等方式搭建创业服务体系,从而促进新企业的出现,更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建立创新协会和联盟

中关村汇集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非营利组织等各种主体,这些主体在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在京津冀三地政府的推动下,一系列创新协会和联盟出现,形成了一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为园区链建设和社区建设提供了全流程的服务。

(三)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是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破解三地创新资源流动障碍,是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关键一环。中关村不断推动首都的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面向社区开放共享,为社区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服务,并且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吸引一系列国外的科技服务机构落地社区。

(四)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上的一些重点园区由于刚成立不久,在公共服务环境方面还有所欠缺。三地政府努力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社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不断引进一系列的公共服务组织,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提高社区宜居度。

第五部分 小结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京津冀地区加快推进创新科技园区链的建设进程,已经建成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园区链建设的典型园区,这些典型园区已经建设卓有成效,并且各有所长。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出台了一系列的吸引人才提供金融服务等相关政策,构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园区链上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依托于这些园区的建设,一些跨区域布局型和平台型的典型项目得以发展壮大。这些项目一部分源自大型集团企业的战略发展,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将资本技术要素在产业链上进行优化配置,另一部分则依托于科技园区完善的技术研发、金融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将科技院所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创业的机会。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显现出四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共建共管共运营发展模式两端园区服务落差较小,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协作,成效显著,但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政策协同不足。技术品牌服务输出发展模式两端园区技术、品牌和服务落差大,由专业团队,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应进一步提升可持续性。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两端园区存在一定的资源差异和服务落差,通过产业资源定向导入实现精准规划,整体创新,但产业基础薄弱,人才结构性短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模式两端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落差,产学研跨区域协同创新,外部环境更完善,创新生态有保障,但社会资源参与不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明显。

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具体路径起点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强化政策创新、完善组织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重点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的战略布局;加强重点产业培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园区链深度融合;加强人才与金融服务,推动人才链、金融链与园区链深度融合;加强社区共建,打造“泛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最终形成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的重点园区与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管理层级过多,政策一致性协调难度大,园区的产业定位重合,同质化竞争激烈,统筹联动困难,创新资源要素跨区域开放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创新园区链建设方案后,在后续章节中将会给出相应建议。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