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关于加快建设 《青岛全球海洋科技中心》 的咨询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5-02

18
1743

微信截图_20210502131628.png

      一、建设《青岛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战略意义

      1、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强则国家强。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当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国际资源竞争已从陆地转向海洋。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努力坚持和维护自身海洋权益,增强海洋力量,强化对海域和资源的占有、控制与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和技术支持力度。

       人类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表明,世界发这国家的崛起,都是沿着先打造海洋强国,再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的路径。十八世纪英国通过海洋强国之路,建立了当时全球最强大的海军,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后美国海上力量成为雄踞全球不可撼动的世界第一,得益于其战略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海洋强国理论及战略。

进入21世纪,美国更是强化了海洋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2000年通过《海洋法令》,规定总统每两年必须向国会提交一份相关内容的报告。2004年,美国出台新的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对21世纪的美国海洋事业与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奥巴马政府也曾宣称“采取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制定国家海洋政策。”这一系列海洋战略和海洋政策,有力地保障了美国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确立走向海洋的国家战略,中国要实现21世纪伟大复兴,也必须要走向海洋。

      2、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同其它领域一样,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海洋利益的外向型经济的海洋大国,正实现向海洋强国的跨越。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些成就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首倡“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统筹海洋强国建设的“四十字方针”,“海洋强国”战略第一次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九大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海洋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维护国家权益、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多元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地位更趋重要。   

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明确发展驱动力,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形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科技力量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础,对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民生、和海洋生态等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当前,因新冠病毒、中美贸易等问题使我国面临的祖国统一、岛屿主权争端、单边主义等问题变得更为严峻,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色引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海洋支点,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路径。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根本要求。

       二、青岛具备建设“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良好基础

       1、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湾岬相间,海山相依,拥有天然深水良港。非金属矿产、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可再生能源丰富,具有建设和发展全球海洋科技中心建设独特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青岛发展“全球海洋科技中心”已具备良好基础,已建立一批国家级的海洋经济发展项目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首批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首批蓝色海湾整治城市等。

       2、地处世界造船业中心

国际造船业正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世界造船业中心已经从西欧转向东亚。20世纪50年代,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70 年代,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超过了日本。目前东亚地区占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超过 80%,成为世界造船中心。随着我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逐渐呈现由日、韩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我国的造船完工量仅次于韩国,手持订单量、承接新船订单量这两个指标均为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青岛处于中日韩造船业“金三角”的核心地带,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岸线和港口,在港口和区位上极具优势,具备成为“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

       3、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涉海企业1.76万家。2019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699.5亿元,同比增长11.2%GDP比重提升至28.7%。滨海旅游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2239亿元,占海洋经济比重60.5%。青岛的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4、优良的政策环境

青岛我国沿海地海洋立法起步最早、海洋法规体系最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法规,如2015年《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海洋+”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空间、新载体六大重点任务。近年来,青岛开展以胶州湾为代表的海湾综合整治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提出并实施的湾长制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试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试点。 

       5、深厚的军民融合发展基础

青岛建有亚洲最大军港、中国首个核潜艇基地、首个航母基地,中国唯一的海上飞机场、唯一的海军潜艇学院、唯一中国海军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双拥共建传统悠久,具有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 

       三、青岛《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布局、目标、功能定位

       1、建设青岛《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原则,海洋科技城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

“一区”即海洋科技中心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

“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

“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在功能上“区、带、园”有机对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建设青岛 《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目标和功能定位

       1)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科技交流,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合作网络,建设青岛全球海洋科技中心,推进海洋科技纵深发展推动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2)建设目标

2025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端人才进一步集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近海应用技术取得进展,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青岛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和全球知名海洋科技中心。

203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增强,一批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取得进展,深海应用和远海应用技术取得突破,海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科研平台设施逐渐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青岛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硅谷”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海洋科技中心。

       3)青岛 “全球海洋科技中心”的功能定位

1)全球海洋交通运输装备综合保障中心。依托青岛先进且门类齐全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及新一代电子信息、动力装备、机电装备、海工服务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和修理改装技术、绿色环保修船技术及低碳化船用设备改造改装技术等,提高海工服务能力,为海洋交通工具提供维修、维护、升级、综合补给、航运等多种服务,建设世界海洋交通运输工具综合保障中心。

2)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提高青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水平。推动两家央企强强联合,加强与北船重工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发挥青岛战略区位、优良的岸线资源以及日益壮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全方位、宽领域打好海工装备向高端迈进攻坚战,打造世界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3)全球海洋生物科技前沿基地。依托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中船重工725所青岛分所、钢铁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海洋化工研究院等国际知名的海洋生物科技研发机构,开展海洋生物材料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等研究,重点研发海洋多糖纤维材料、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基能源材料、海洋环境材料、海洋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等前沿技术。

4)全球海洋活动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保障的支撑中心。依托青岛丰富的海洋科研创新资源,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岛礁开发建设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海水制氢技术等研究,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提升公众海洋科学素养,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

5)全球远洋综合基地。加快远洋项目布局,推动远洋基地建设,推进远洋渔业提质增效,提升远洋运输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为远洋航行及科学考察等活动提供短、中、长期预报、警报和咨询服务能力,加强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建设,推动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

6)全球海洋国防经济建设综合基地。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军地资源,统筹海洋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海洋新材料军民两用发展,提升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研发水平,加速培育海洋防务与船舶海工装备、军民共用信息技术、涉军涉海新材料、高端科技教育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军民一体海上综合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格局。

7)全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衔接国家深海战略,聚集深海的技术优势,争取在深海过程、深海演变、深海资源以及海洋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青岛在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服务能力,增强海洋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实现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积极参与国际海底事务,提升深海全球治理保障能力,提高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8)全球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充分利用现有海洋科研创新机构,开展全面、多层次、多用途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食品安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以及海洋污染控制与生物资源养护等研究力度,扩大海洋保护区,加强渔业管理,推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9)国际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中心。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海洋基础科学、近海应用技术和深海应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区、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区建设,成为全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10)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加强与国外海洋学科交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研活动,引进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和科普基地。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