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热文|新冠疫情与世界格局:当前世界的十大风险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20-06-20 发布来源:JQZK888#景气智库

17
1015

来源:景气智库

              景 气 语

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应该说见仁见智,但是新冠疫情必将加速世界格局的重塑,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重塑的过程或许是漫长的,但其中的风险却已经显现。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天乐岛读书会导师团导师程文玲日前在太平洋理事会《新冠肺炎疫情对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或许能给我们的思考和观察有些启示。在此转发,文中观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以下为正文: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程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天乐岛读书会导师)

编辑:王灿荣 刘娟




一:疫情或将导致的十大风险


第一是生命风险,或者叫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疫情已经覆盖214个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确诊者超过400万人,有些国家疫情非常严重,美国确诊病例占全球1/3,欧洲44个国家占全球1/2。亚洲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控制得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包括印度控制也不错。但是疫情对人类脆弱的生命的侵袭,还没有停止。


第二是产业链断链的风险。


而这个风险是影响全球经济进入大衰退的助推力。因为疫情几十年形成的制造业全球布局,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隔,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链接关系,被经济社会大停顿截断。


第三是通胀风险


这是具有最大不确定性的风险。美国带头实施无限量无底线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种货币放水潮,低利率、零利率、负利率将会引发通货膨胀。在一定时点上,一些国家的通缩将转为通胀,而且通货膨胀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苗头,中国一季度通胀率也在上升。


第四是债务风险


这种风险是在积累的存量风险上,叠加了抗击疫情之后的借债。去年全球债务已经超过250万亿美元,美国的债务已经超过23万亿美元。当前大部分国家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采取财政政策救治经济,目前各个国家总和超过20万亿美元,这是各个国家历史上财政政策中支出最大的一次,一些国家债务风险会陡增。


第五是金融风险


三月份已经出现了史上最壮观的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宽松货币政策、低利率零利率负利率,加上疫情在全球肆虐,金融风险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美国3月9日、3月12日、3月16日、3月18日股市四次熔断,全球几十个国家与之共舞。


第六是粮食风险


中国是可以排除这种风险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难以幸免。昨天世界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全球将有2.6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东非的蝗灾,一些国家的大旱,都会造成粮食危机。


第七是能源风险


供给侧将受到巨大挑战。现在主要表现是供给侧大战,当原油期货价格下降到20美元的时候,美国已经有500多家页岩油页岩气能源企业关闭,如果价格继续下降没有反弹的话,美国还将有1100家能源企业关闭,这也是美国股市熔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未来能源需求总体上是供大于求,但是由于现在的疫情,由于能源生产的停顿,需求侧也面临着很大风险。


第八是贸易和投资的风险


这种风险取决于疫情延续的时间长短。全球贸易大幅度下降,WTO组织预测,今年将出现13%-32%的负增长。全球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受阻,外贸还将面临巨大风险。根据国际组织预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将下降40%以上。


第九是安全风险


包括人身安全,地缘安全,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中国还面临着国家统一的严峻挑战,美国连续对中国台湾、香港、新疆、西藏进行立法,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威胁我国家安全。美国军舰不断进入南海,对中国进行挑衅。


第十是战争风险


这种风险的负能量正在释放。一些国家不排除用战争的手段转嫁国内社会矛盾,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一些国家污名化中国,叫嚣向中国索赔转嫁国内经济可能崩盘的巨大风险。


现在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世界从1929年、1930年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严峻的时刻,或者叫全球的至暗时刻。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二、世界经济的重心在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的重心在亚洲,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应率先与周边国家链接


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左右,今年一季度因为中国停工停产影响到全球的产业链,特别是和中国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链。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复工复产,但是订单却大幅度下降,就是由于和中国产业链相紧密链接的一些国家疫情严重,处于生产停产停工状态,在全球产业链联系比较紧密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断链的风险。


对于全球的产业链断链,我做一个大致的分析。刚才远征说全球大致分三大版块,我认为三大板块最有优势的是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最有优势的在亚洲。在亚洲经济中,RCEP组织不包括印度,其经济规模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为28.9%;CPTPP的经济规模占全球的13.1%。另外,日本和欧盟已经签署FDA,经济规模占全球的28.1%。美加墨自贸区即北美这个板块占到全球的27.6%。从制造业看,中国、日本、韩国加上东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约占全球制造业产值近50%。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从全球的经济规模,全球的产业布局,它的重心还是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亚洲。亚洲制造业重心有两个板块,一个是东北亚的中日韩,一个是中日韩+东盟。去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出口第一大市场,东盟是中国出口第二大市场,中国与东盟2019年的贸易额超过了58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今年1-4月份,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排在第二位,美国排在第三位。


因此,抗击疫情中国率先复工复产,中国周边国家抗击疫情也比其他地区情况要好。在疫情可控的情况下,首先有可能在亚洲地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链接。加上亚洲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优势,亚洲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业最先恢复,市场繁荣最先恢复的地方。


我们可以对中国电子通讯全球产业做一个分析,尽管有些高端的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美国,但是也不是那么可怕。产业链断链,带来会是全球所有产业链上企业的疼痛。从上游产品来说,以原材料和芯片为主,美国占了绝对的优势;上游原材料占据优势的是日本,比如光刻胶等。中国在产业链上处于中游的产品以元器件为主,包括天线、光模块、光纤连接器、光纤预制棒等,90%以上在中国生产。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包括光缆、5G基站、光通讯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等,80%的主体企业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高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中,中国企业在中游是主体,在下游是主体。日本是上游原材料的主体,美国是高端芯片的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核心零部件即使是处在高端顶端或者尖端,芯片也只不过是全产业链中的零部件,如果零部件没有和中游、下游结合,它就不能成为最终产品,它就只是零部件。因此美国企业包括高通、博通,英特尔、苹果等这些高技术企业,实际上都是强烈要求中美企业合作,认为不能打断中美的这种产业链关系。


我认为全球产业链现在断链,是在全球疫情的非正常的状态下,全球经济恢复疫情过去之后,中国会成为产业链最先恢复与集聚的地方。目前,在全球疫情还继续蔓延的情况下,可以形成若干国内的全产业链。中国和日韩、东盟、南亚产业链关联度比较高,可以在控制疫情的情况下,形成亚洲产业链的重新链接。在半导体和电子通讯高科技产业,我认为合作是大趋势,产业链供应链链接是大趋势,美国企业如果没有中国的大市场,他们生产的产品即使是核心零部件,也会成为积压的库存。所以,在全球恢复生产之后,产业链供应链还会重新链接。产业链不会形成几套不同的体系,几大鸿沟,几大板块。我个人认为,全球经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会逐渐的弥合与链接,就像地球板块漂移一样,还会形成一种稳定的经济状态和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


三、情对世界经济冲击巨大,全球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

刚才苏格会长谈得特别好,关于全球合作我就不再重复了。我们现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认为正能量正在集聚。面向未来的高科技,包括5G、物联网、云计算、云服务,它的一个本质属性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经济的联动、共享的程度,降低经济成本。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经济大趋势,谁阻断谁将是受损者,谁将是落伍者,谁将是全球化的边缘者。昨天的选择决定了今天,今天选择决定明天。


今天中国作出的选择是非常明智和理性的,也是正确的。美国利用金融霸权和话语权,制造了很多“去中国化”的假象,但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坚持正确处理大国关系的5项基本原则,到现在推动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给各参与国带来了好处,很多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看到了重大发展机遇。缅甸把推进“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老挝将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下一个5年计划重中之重。中老铁路连接在泰铁路,会形成2000多公里的泛亚铁路中线,直接连通泰国湾,孟加拉湾。这些国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老挝已经把中老经济走廊沿线作为老挝未来重点发展的经济带。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已经给世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带来了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正确的原则,带来了发展的新机会和新希望。世界没有理由选择落后,选择后退,选择对抗,选择分裂。我们面前不管有多少惊涛骇浪,不管有多少崇山峻岭,我们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谢谢!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