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绪

王小绪在南京理工大学从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0余年。2021年与2022年分别作 为“科创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专业科技服务团与“科创中国”新材料专业科技服务团的项目负责人,组建跨学科、跨高校院所的技术专家、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理人团队,面向试点城市银川市、 常州市深入对接企业需求,探索企业需求与高校技术供给精准匹配的新模式,将高校科技创新势 能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王小绪依托“科创中国”平台,整合中国兵工学会、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南京理工大 学、银川市科协、常州市科协、中高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等资源,建立“线上科技资源汇聚供 给+线下技术经纪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在银川市建设了 “东西部科技合作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将东部高校的优势资源引入西部,加强了东西部技术供需对接,实现了 “西部所需”匹配“东部所能”;在常州市建设了 “龙盈科技网”,建设了企业需求、科技成果、专家人才、科技服务等资源库,建立企业需求与高校技术供给精准匹配的创新模式,赋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高质量 发展。与团队一起对企业开展需求解析并形成技术研发指南和“榜单”,结合自主研发的“高校知识 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营全生态系统”,形成高校专利成果供需匹配方案后开展中介服务,对接服务企业需求200余项,促成成果转化、校企合作27项,实现技术成交额1250余万元。

卫冕

卫冕,2018年归国后,一直致力于前沿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工作,从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入手,以大量实践形成创新性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赋能模式。担任启迪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启迪之星产业赋能中心主任、CCF上海副秘书长,发起和成立启迪之星产业赋能中心, 推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卫冕作为英国石油集团、荷兰皇家孚宝、海尔HOPE等大型企业的创新顾问,帮助30余家世界500强、产业龙头企业匹配全球前沿创新技术和团队。结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开放式创 新的做法,卫冕提出“用前沿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在多个领域落地十余个案 例。为降低医疗废物处置行业一线操作人员在疫情期间的感染风险,推动上海大学某技术团队围 绕安徽医疗废物处置场景设计无接触式转运系统,该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挑战赛长三角赛区“最 佳需求奖” “最佳解决方案奖”;推动智慧物流系统在电子废弃物拆解行业的应用,入选区域产业 智能车间示范项目并在行业形成以技术带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关注;推动机器视觉识别和边缘 计算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成为技术赋能城市民生场景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为技术转移和 技术经理人工作在传统产业中的赋能意义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果。 在身体力行参与新技术向产业转移转化的同时,卫冕还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方法性探索,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概念验证为关键过程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和做法,在浙江某城市创造性地开展“概念验证平台+资金”的试点。

张志伟

张志伟,江苏集萃中科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江苏集萃中科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纳米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化开发、 知识产权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 任职以来,张志伟面向纳米应用技术产业需求,先后布局了印刷电子工程化中心、基于纳米 技术的分析仪器工程化中心和绿色合成技术工程化中心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已与多家企事业 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累计引进和孵化纳米应用技术领域科技型企业30余家,引进人才获得各类科 技领军人才10余人次,带领公司获得2022年江苏省级众创空间资质。 张志伟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等各类基金项目18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所在团队曾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 构” “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等各类荣誉。 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0)合作,联合开展“通过人工智能 (AI)辅助的连续配方优化及原位分析进行印刷有机薄膜光伏材料与墨水开发”博士后项目。项目通过 人工智能(AI)辅助方法优化印刷有机薄膜光伏电池中的关键材料与墨水配方,以满足后续印刷有机 薄膜光伏电池材料与墨水的优化工艺需求,促进印刷有机薄膜光伏电池技术向产业化应用发展。

雷娟

雷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全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盟副 秘书长、四川大学双创导师,主要从事研究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具有丰 富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创新管理体系、标准化服务流程及运营模式建设经验。 雷娟遵循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移特色与规律,依托内外部资源渠道,为医疗机构建立“全流程, 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供项目评审评估、专家咨询决策、成果转化方案咨询、项目精准对接、 项目申报及落地、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推动医疗机构建立“政医产学研资用”的协作创新与转化渠 道,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及团队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企业策划与临床对接、合作、转化的最佳路径。 在职期间,雷娟参与制定“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评估指南”,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医疗机构科技评估 与成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作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项目一“专业化医药技 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培训体系”项目的负责人,开展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人才培训20次,培养复合型生 物医药技术转移人才1000人;申报并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部“国家国际技术 转移中心” “四川国际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获得“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中国医院管理 奖”银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创奖”等奖项;入选“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

杨晓非

杨晓非,长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任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秘书长、国科火炬企业孵 化器研究中心主任。参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的政策研究,推动中关 村科技成果转化“火花”活动,完成3000多个项目路演转化,促进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转化;建设 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组建中关村论坛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全球),助力全国技术经理人培养 体系建设和国际技术经理人培养;组织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 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西藏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杨晓非长期推动中国孵化器发展,从“十二五”开始参与三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五年” 规划及相关政策,开展5万多名孵化器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工作,主编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 重点图书《创业孵化管理》、中关村技术转移系列教材《技术经理人从业导论》等著作,参与制定 和发布中关村技术经理人职业规范相关团体标准等若干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建设,主持国家及地 方各类课题及项目近百个。

严长春

严长春,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副高级,现任中科台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严长春是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科技成果评估评价、转化、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领域研究工作,曾参与多项国家法规、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长期主持或参与国家部委、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课题研究及评审工作。严长春创建的中科合创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是工信部认定的国家军民融合科技评估机构。中科台创汇聚了 10000 多名包括院士、国务院参事、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高层次、权威的专家团队; 累计召开评价会议8000余场,一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规划设计总院、工 信部第五研究所、中国航天、华为、今日头条等国内顶尖高校、知名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创新成果通过了中科合创的评价,通过评价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项、省部级奖项、行业奖项 1029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元,获得国家奖励、直接融资、政府支持等金额超过10 亿元。

林贤杰

林贤杰,迈科技创始人兼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等工作,不断完善并验证了迈科技一站式技术产业对接平台的商业模式,探索了一条经实践检验的技术转移路径,助力中国的产业升级。 2017年起,林贤杰带领迈科技团队陆续参与了 “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模式与业态研究” “企 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国际合作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等课题研究;作为科技部火炬中心 特邀讲师,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培训导师,多次参与四川、江苏、湖北、浙 江等省、市级技术转移培训工作。 林贤杰以科创对接服务平台“maikeji.cn”为基础,以数字化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为核心,多年 如一日深耕技术转移行业。从业以来,深度参与超过100个校企技术转化对接相关项目、中试孵化 项目30余项,资金总额超4500万元。带领迈科技团队针对区域政府、国企单位等在科技创新管 理方面的实际应用场景,自主设计开发了 10余款软件工具系统,形成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的互联 网工具矩阵,帮助客户从根本上实现降本增效。 依托于迈科技的技术资源及服务生态网络,快速、精准地为企业匹配合适的技术研发团队及 技术解决方案,组织协调企业开展技术及产品研发升级,规划构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帮助 企业实现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迈进。2022年,迈科技已经在国内32个城市区域,与超过200 家的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服务企业超过15万家,累计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超过195亿。

朱楠

朱楠,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北京市技术经纪工程师、美国麻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经济学学士、波士顿大学硕士。在美国摩根、丰田、宝马等国际公司一线从业,自2014年,作为中关村天 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统服务平台的建设、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级运作、管理和服务理论和实战经验。围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五个瓶颈 问题:多数科技成果不成熟,需要评价筛选;多数企业需求不精准,需要梳理挖掘;成果转化过程不 持续,需要撮合;转化路径不科学,需要设计;转化资源不到位,需要整合。在工作中提炼并总结出 了科技成果转化的“6S”服务体系理论,包括:源头渠道服务(Source)、筛选评价服务(Select),方 案设计服务(Smart)、定向推送服务(Sales)、资源配置服务(Synergy)、过程促进服务(Service), 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服务流程,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朱楠于2022年组织并实施了两个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案例:陕西榆林高占比挂面加工技术研究 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和打造石家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广场项目,获得“科创中国”全球百佳技术转 移案例榜单。朱楠也是两套团体标准《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评价规范》和《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 力评价规范》的起草小组成员。

贾一伟

贾一伟,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通过中关村高精尖母基金、共享知识产权 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二手份额交易服务等,为中关村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耐心资本,推进中关村 发展集团新型的融投资体系建设。 工作期间,贾一伟搭建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围绕高精尖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痛点难点, 通过股权投资及战略协同汇聚了 100余家优质科技服务机构,补全成果转化服务链短板,形成300 余项专业服务能力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支撑技术转移转化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提高技术 产品化、产品商业化转化效率与质量,破解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两层皮问题”;积极对接国家实 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集成服务模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牵 头推进“空间+基金+服务”孵化培育高精尖产业新模式,通过基金投资并购等方式从国内外引 进了一批前沿科技领军企业;筹备设立中关村全球前沿技术研究院,探索“1+1+N”跨境创新模 式,为北京市搭建与全球知名科学家深度合作的新平台。

姜雪

姜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多年来致力于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路 径体系建设,从理论中探究医学科技创新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从实践中尝试以临床医学 为核心的创新转化产学研一体化构建。近年累计促成全院24个科室完成各类成果转让200余项, 非股权收益超2.2亿元,落地全国13个省市及海外市场。 2017年率先在国内医院中举办“创新转化大赛暨科技成果推介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2019 年起连续三年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联合发布“北京医工交叉创新战略前 沿技术十大趋势”,探寻医工合作方向;2020年起连续三年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发起医学领域技 术经理人培训;2021年,医院作为成功办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税减免手续的医疗机构, 以及推进医学跨学科“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的发起者,入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典型案例集》,同年推动医院获得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资质。 姜雪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态度,积极就临床医学创新转化相关基础性问题进行 研究。近年主持国家级研究课题3项、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撰写文章十余篇,主编专著2本, 提交调研报告及专报5份,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牵头发布行业标准1项。医院创新转化工作于 2019年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2022年被中国科协认定为首批“科 创中国”创新基地(产学研协作类)。

共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