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琰:落实科技创新发展理念 推动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2-03-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0年,中国科协围绕各省(区、市)区域产业实际需求,遴选出首批试点城市(园区),银川市位列其中,成为宁夏唯一获批的试点城市;第二年,银川市与广州、嘉兴、天津滨海新区一同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科创中国’品牌被赋予的使命。”银川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试点城市建设以来,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设立专项资金,多维度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人才服务保障,积极推动创新资源、科技人才在银川落地生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擦越亮。

  锚定“五个坚持” 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1年,银川市25家规上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259亿元,同比增长92%;实施新材料项目21个,完成总投资42.5亿元。光伏硅单晶拉棒和切片产量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工业蓝宝石产能和设备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建成具有西北最高水平的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一批新材料领域国内知名企业落户银川。近几年,银川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在于落实,科技创新尤其如此。“自‘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银川市把培育新材料产业作为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光伏硅、蓝宝石、第三代半导体等新材料为重点发展领域,坚定不移地抓实政策先行、项目引领、主体培育、创新导向、服务跟进‘五个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赋能助企,政策先行。银川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发改、科技、工信、人才、金融、科协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出台《银川市“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的意见》等10余项重要文件,明确了全市创新驱动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制定了“后补助”“科技金融”“创新券”“离岸+飞地”“技改扶持”等10余项配套政策,已逐步形成创新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

  依托大项目、好项目稳步推进资金、人才、平台一体化配置,银川新材料产业获得了有力支撑。指导企业申报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00余项,争取资金约3.2亿元;支持“单晶PERC电池”等88个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下达并拨付资金5600余万元;为51家企业下发研发补助2618万元,市域内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坚持主体培育,围绕“市级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体系,2021年银川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质量双提升。全年新增创新型示范企业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7家,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20%。

  坚持创新导向,银川市科协与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签署框架合作长效服务协议,积极探索构建“科创中国”服务银川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协同创新长效服务机制。以此同时,支持企业联合区外高校、院校共建创建16个平台,实施11个联合攻关项目,组建西部首个专业科技服务特色产业集聚区,推进银川产研院“四院一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和项目落地,新材料公共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服务跟进,构建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制定《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管理办法》,征集凝练40项产业关键需求,引入3个科技服务团。建立起市、县(区)科技、科协负责人担任指导员,科技系统业务骨干担任网格员,联系企业员工担任信息员的“一格三员、三员联动”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服务企业和保障人才多措并举齐发力,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底座”。

  从“三件事”下功夫 助推科创科普同频发展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壮大,涵养培育互助和谐、共享共赢的社会文明新风尚,是志愿服务助力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中,银川市科协积极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机制,坚持用好科技传播、技术交易、国际资源‘三件套’中的‘第一件套’,把科技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科创中国’试点的重要内容,推动‘科创中国’与‘科普中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走深走实。”王琰告诉记者,为助推科创科普同频高品质发展,银川市科协着重在“三件事”上下狠功夫。

  落实落细工作举措,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全市基层科协组织力“3+1”工作实现全覆盖,全力擦亮“三员联动”科技服务品牌,精准服务150家科技企业,为500家科技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建立12支科技志愿服务队,组织300余名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中国”宣传推广,科技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壮大。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着力推进“3+1”工作和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对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分别提出发挥政治引领、科技志愿服务、科学技术普及等6方面基本履职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群众“点单”、科协“派单”、“三长”科技志愿服务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订单式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

  合力纾困解难题,“科技鹊桥”结硕果。开展“科技服务进百企”,抽调骨干力量下沉150余家企业,“一对一”提供研发费用归集、科技项目申报、产学研对接等精准服务;整合各级科协科普展品资源、专业人才资源和服务平台资源,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以科技惠民、科学普及、农技培训、科技经济融合等为主旨的线上线下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受益人数突破上万人次。

  开展“四项行动” 铺开科技创新发展蓝图

  依托顶层设计、产业赋能、主体培育、合作强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银川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吹响了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迎接新的赶考,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下一步,围绕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银川市将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产业,聚焦光伏材料、蓝宝石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电池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长产业链条,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之势。

  聚焦材料优势,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充分研究论证“中国新硅都”的实现路径与指标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实现零排放;壮大发展优势,力争年内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330亿元,增长30%;引进研发团队,打造国家级、世界级研发中心,着力解决关键技术瓶颈等“卡脖子”难题;扎实开展产业项目三年攻坚行动和“五比”活动;发展“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调动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围绕核心项目发展配套产业,形成融通发展良好格局。

  促进提质增效,助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节点、重要环节和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领域,产业品级不断提升;主动融入国家算力节点城市,加快建设光伏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上海交大中试服务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全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助推营商环境升级,着力建设“有温度、善感知、智生长”的智慧园区数字生命体,精准引进、培育重点领域、主导产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

  加快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举办“绿色发展-大数据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以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召开银川市科技创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推进会,研究部署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对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签署战略框架合作长效服务协议;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

  用活融通平台,推进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一平台一联盟一基地”(“科创中国”平台、中国(银川)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资源集聚优势,引进“会、展、赛”等方式,推动企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引育、项目合作等实施;加大“科创中国”平台应用推广,充实平台问题库、项目库、专家库;设立企业接待服务中心,对合理诉求“马上办”,无争议政策事项“加快办”,各类意见建议“认真办”;优化银川市科创联络员队伍,拓展“科创中国”平台的对接服务功能,持续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