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以科技为支撑 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样板

2022-03-08

来源: 科创中国

       

  

       2022“科创中国”年度会议已于日前圆满落幕,会议回顾了2021年“科创中国”的建设情况,总结了“科创中国”试点探索、组织创新、平台建设“三位一体”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示了一批可操作、可推广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样板,同时,发布了2021“科创中国”系列榜单。

       作为“先导技术榜”现代农林领域的评审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评选是一项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今年入选“先导技术榜”现代农林领域的技术普遍具有创新性强、与产业经济紧密结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三方面特点。通过“科创中国”平台集聚区域内科技资源有效转化,对于全国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和应用都将产生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明

       补短板、强弱项 持续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于“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了全面安排,增强农业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和“压舱石”的稳定作用。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现代化。多年来,朱明院士一直致力于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管理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我国棉花、玉米种子加工技术体系和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体系的创建作出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程科技、工程管理与决策咨询支撑。

       朱明院士提到,“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5年。从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装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绿色产品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我们应积极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加大力度补齐短板,从产业层面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的“造血功能”,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去年,中国科协专门把现代农林纳入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板块重点推动,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这是一项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朱明院士指出,“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聚焦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农林等六大领域的产业创新需求,筛选出了系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十分关键的引领性技术,对于辐射带动更大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也于此前参与了“科创中国”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东北黑土地保护、宁夏葡萄酒产学融合发展、陕西苹果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西北干旱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他看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农业科技创新和生物、数字及装备等跨界技术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中的应用,将成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最重要驱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三率”提升 推动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

       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的完善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推动先进科技融合于农业产业链既是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要求,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科创中国”乡村振兴联合体于2021年3月应运而生。

       “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走质量兴农之路需要打好‘科技牌’,‘科创中国’乡村振兴联合体的成立意义重大。”身为联合体的一员,朱明院士深觉责任重大。他表示,14家学会、协会聚集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大家组成资源融合体、产业聚合体、治理耦合体、城乡结合体,从前期规划—中期方案落地—后期技术培训,因地制宜深挖区域特色需求,齐心协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才能走出以科技为支撑的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乡村新业态。朱明院士提到,“科技兴农、互联网助农在乡村振兴上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对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互联网+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且值得推广。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大家都能切身体会到农业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作为生产基地,通过电商网络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民得以实现增收致富。”

       在朱明院士看来,电商与农业的配套合作体系,推动了农产品流通电商化的进程。但农产品的电商化不会只局限于产品的网络销售与配送,而是会通过整个服务体系与链条的数字化,推动农业服务体系与服务范围的拓展。

       数字农业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上,同时也体现于农业的生产过程。朱明院士语重心长地说道,“当前,物联网技术逐步应用到农业设备中,为农闲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外部设备基础,我国也已逐步搭建起农业的数字化体系,在部分地区实现了数字遥控灌溉、数字遥控农药喷洒等功能。然而面向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的探索,尤其是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围绕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三率的提升任务才刚刚开始。”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未来农业将呈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朱明院士说出了他的期盼,“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被全流程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强度、发展趋势以及每块土地的水分和营养素情况可通过智能算法准确预测,面对虫害、气候变化乃至台风、洪水等特大灾害,也可通过提前干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而避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园区基于物联网的小气候环控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区块链的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计算机视觉的智能农机技术、虚拟现实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系统软件等,实现对土地、设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种植有大脑、生长有智慧、销售有追溯’的现代农业模式,从而打造具有较强可复制、推广价值的未来农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