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新时代共产党员,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近30载,在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她是不停地在地里“淘”知识的科技工作者,让曾经靠天吃饭、靠经验种田的农户不用再吃“哑巴亏”,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因此成了农户心中的“主心骨”。
她是用实际行动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基层干部,凭着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执着追求,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创新争先奖”、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石嘴山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她就是大武口区农技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赵金霞。
把“技能小灶”支进田间地头
3月3日下午2时许,赵金霞在电脑课件上敲下最后一个字,顾不上细细浏览,忙关闭电脑,马不停蹄地赶往大武口区星海镇。
眼下正是大棚黄瓜、西红柿即将上市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户而言,这是最考验种田“实力”的阶段。就像老把式们常挂在嘴边的,“三分种,七分管”,围绕高产稳产目标,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忙着灌溉、施肥、晒田……千方百计加强田间管理。赵金霞放心不下,总是尽量将办公室工作压缩在短时间内完成,好挤出时间下棚里走走、看看。
从最远的枣香村开始,果园村、星海村、隆惠村……一路前行,目标明确,直奔温棚区。
正在墙根下坐着晒太阳的农户看到她来了,立即热情地围上来,争先恐后地邀她进棚里瞧瞧。
赵金霞来者不拒,笑呵呵地应允,一座棚、一座棚地走。
“叶子有点打蔫了,说明它不够吃么,得把微量元素给它吃上,糖醇钙特别好,有助于顶端生长和后期果子膨大。”
“叶片颜色有点浅,把氨基酸叶面肥打上,滴灌也要跟上。”
“苗子不精神,根虚着呢,没栽实,你用手指头从侧面往中间挤压,把它压实。”
“距离太远了,每隔20公分打一个洞,让它充分透气呼吸。”
……
每进一座温棚,赵金霞就立即“把脉问诊”“对症处方”,农户听得连连点头;不明白的地方,赵金霞就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在田间地头就地给农户“开小灶”,将农技知识和种田实践结合起来,用农户听得懂的语言,让他们能够快速吸收、迅速上手。
走进枣香村新村组96号温棚,63岁的李存利正在地垄间忙活,一垄垄的黄瓜长势喜人,手掌大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柔和的绿光,半米多高的瓜藤上,三三两两缀着顶花带刺的黄瓜。
去年在赵金霞手把手的传授带动下,李存利的黄瓜喜获丰收,不仅产量和品质提高了,黄瓜采收期也延长到了半年之久,一棚黄瓜给他换来了3万元左右的收入。这让李存利种大棚的动力更足了。
进棚后,赵金霞一边熟练地顺着爬架缠绕瓜秧顶端的藤蔓,一边和李存利拉起了话。
“最近几天降温、阴天,补光灯用着没?”
“用着呢,我设置了自动定时,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启动,要不这黄瓜咋能长这么好?”
“这就对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有雨雪天气、连阴天,没有太阳的时候,就靠补光灯来实现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不然它营养跟不上,容易‘早衰’。”
“知道啦!对了,有个事情正想问问你呢,马上天气就暖和起来了,我想把那个闲置的棚也种上,就是不知道种啥。”
“种普罗旺斯西红柿,我给你联系种子,提供技术,保管你大丰收!”
“好好好,我听你的……”
诸如此类的场景在赵金霞和不同的农户间反复上演。农户信任她、依赖她,遇到问题总会第一个想到她,有了好的收成也会第一时间和她分享。在赵金霞的手机里,存储着百多名乡村技术员和农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有十来通电话向她咨询农技问题。每到春播秋收的关键时节,赵金霞的电话就成了“农技110”,手机一响,随叫随到。“和她特别熟悉,相处得很好,只要她到地里一看,就能给俺们出主意、想办法。”果园村村民吴小琴说。
让“科学种地”深植农户心间
人心中的固有思想像一座大山,很难轻易改变,尤其是对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把式”来说。76岁的老汉马生志便是如此。
他是星海镇枣香村的村民,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过去他一直按自己的老方法种地。成为大棚种植户后,他看着一同种地的乡亲喜获丰收,将信将疑跟着干。这一干,就彻底转变了观念。
这天,看见赵金霞从乡邻的温棚里出来,马老汉忙上前一把拉住,说:“走,赶紧上我棚里看看,出大问题了!”
赵金霞一听也着急了,二话不说跟上马老汉钻进温棚。棚里热气氤氲,泛着微微的潮气,入目的西红柿秧长得一人多高,郁郁葱葱,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西红柿挂满枝头。
“嗬!老马家今年柿子长得好,繁得很!”一同跟进来的乡邻看了不由赞道。
赵金霞前前后后看了一圈疑惑起来:“这不挺好么?湿度也合适,长得也好,出啥大问题了?”
“今年听了你的,苗子下面都压了‘草’,长这么好,不得让你来看看么!”马老汉笑得一脸狡黠,带着点“求夸奖”的朴实。
赵金霞这才放下揪着的心,长吁一口气笑了:“原来你是来给我显摆来啦!长得好就好,就这样,好好干!”
“‘压草’是个好技术!”马老汉由衷夸赞。他所说的“压草”技术正是赵金霞正在推广的大棚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咋个好法?你给咱们说道说道。”赵金霞想听听农户到底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理解程度。
“就是把草堆堆变成粪堆堆,苗长得好,收入多嘛!”
“就是就是!”“好着嘞!”周围的农户笑着随声附和,你一言我一语直夸有技术就是好!
“现在禁止焚烧秸秆,破坏土地还容易引发火灾。不焚烧咱就得把它利用起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其实就是秸秆的资源化高效利用。通过微生物分解腐烂,把秸秆变废为宝,不仅可以存水保湿,实现50%节水,还能为土地提供养分,它的分解腐化过程还会释放大量热量,帮助大棚增温越冬。今年咱们再压秸秆时,要把它压到去年的秸秆上面,不要翻动。今年我们有更好的菌剂可以换上,帮助秸秆更快更好地腐化……”唠着唠着,赵金霞又见缝插针讲起了技术。
不止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赵金霞推广的高标准设施建造技术、良种壮苗培育技术、土壤改良(沙培)技术、保健栽培技术、蚯蚓生物技术、“三零(零化肥、零农药、零激素)”技术、水肥一体化及智能技术、光热技术等都已深入人心,成了农户如今得心应手的种地技能。
誓把贫瘠盐碱地变成良田
推广新技术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靠着磨破嘴皮子、磨穿鞋底子的功夫,赵金霞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大武口区耕地6万亩,3万多亩属于中重度盐碱地,发展农业曾一度举步维艰。赵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9年,她主动申请到星海镇“蹲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工作中,钻研生产难题,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倾力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局面。
她到处查资料、寻专家、搞调查,经常与农民一道在田间做试验,开展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10多项先进技术应用试验,引进40多个优质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用新科技提高生产面貌。
最初,由于没有交通工具,赶赴镇上偏远一点的村子十分不便,赵金霞有时“蹭”坐农户卖菜的三轮车,有时徒步五六公里路走到公交站点乘车,更多时候自掏腰包打车往返。冬季是大棚蔬菜收获的关键期,也是最寒冷最困难的时期,赵金霞经常为测数据、做试验,一整天待在大棚里,进去一身汗,出来一身冰,感冒发烧成了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金霞的坚持最终换来了胜利。她和团队收集了近百万个数据,把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蚯蚓生物技术、绿色保健“大处方”技术、熊蜂授粉技术、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全面应用到盐碱地温室大棚,解决了中低产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技术瓶颈。
2010年起,赵金霞带着成熟的技术,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深入星海镇8个村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技术,送政策。为了帮助农户掌握相关技术,赵金霞带着团队把晦涩难懂的技术变成简单好记的大白话或顺口溜,制作成图文卡片分发给大家,还通过扶贫帮困、党员轮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
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也做出了样子、踏出了路子。这些农业科学技术被逐步灌输进农户脑中,让他们增加了收入,有了干劲。
“在赵技术员以及香菇科技小院的专家帮助指导下,我们的菌菇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各大超市排着队来收购。种下5个月就能出菇,每半月收一茬,一座棚一年挣8万块钱没问题。”隆惠村党支部书记朱兵兵说道。
礼品西甜瓜、口感番茄、风味黄瓜……赵金霞每年引进推广2至3个名优新品种、3至5项新技术,落实2至3项重大项目,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多项、2万多亩。
如今,枣香村建起了设施采摘园,隆惠村“三个零”品牌蔬菜即将走向全国,硒有田园休闲观光基地的果蔬让顾客流连忘返,星海镇“草莓小镇”等一大批高效农业基地连续建成,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离不开赵金霞和她的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的艰辛付出。
在乡亲们的致富路上,赵金霞所代表的农技志愿者无疑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不仅是广大乡村干部学习的楷模、更是无私奉献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