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跨村联建让小菌菇撑开“致富伞”

发布时间: 2025-02-17 09:32:03

21
142

曾经的大武口区星海镇土地深度盐碱化,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产业“零、散、弱”,近年来,大武口区探索推行跨村联建模式,抓住菌菇产业这个联建点,成立香菇产业联合党委,蹚出一条“党建引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子,小小的菌菇由此打开了大武口区农民增收“致富伞”。

大武口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选好一个领建村、选强一名领头雁、选优一个主产业作为成立联合党委的关键要素。选取产业发展禀赋好、示范效应明显的隆惠村作为领建村,吸纳产业相同、地域相邻的星光村、祥河村作为联建村,将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纳入联建单位,共同组建成立香菇产业联合党委,形成“1+3+X”组织架构,构建起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运行体系。推选产业发展有思路、致富带富作用明显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联合党委书记,吸收联建村党组织书记、产业带头人等为联合党委成员,推动形成头雁引领、强村帮带、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制定出台联合党委运行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联合党委为核心,组织共建、产业共促、资源共用、人才共育、实事共办的“一核五共”区域化党建联建体系,助力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将各村不同资源优势,嵌入到联合党委生产经营活动全链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推动产业联合党委发挥出最优质效。

同时,把各联建村视为统一“大工厂”,建成菌菇产业园、现代农产品加工园等园区,将100余栋温棚划分成7个共富责任区,构建起香菇产业“统一菌种研发、统一菌棒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设备、统一采收分级、统一经营销售”生产经营模式,推动香菇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以来,产业联合党委促成产业发展项目8个,片区内共种植菌菇104栋,入棚菌棒86万棒,年产量230吨,促进村集体增收35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10余人次,其中提供固定务工岗位91个,群众务工收入达170余万元,带动菇农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为困难群体分红、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2万元,联农带农取得实效。

组建赵金霞、鄂海霞农林技术人才团队工作室,整合30名科技特派员下沉联建村提供技术指导。依托星海镇基层党校、菌菇科普基地教学点等资源,举办“香菇大学堂”系列培训,对菌菇种植户开展培训11期320余人次。累计吸引25名在外人才回村发展产业,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6名,培育产业带头人32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同时,探索“支部领办、镇街转办、部门联办、区级领导提级督办”机制,区镇两级书记带队到联合党委召开会议,谈形势、讲政策、找项目,推动力量资源下沉,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探索推行“基本报酬+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人身意外保险补贴”的村干部待遇报酬机制,调整后联合党委成员中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由每年5.12万元增至6.54万元,其他村干部平均工资由每年4.67万元增至5.43万元,有效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将联合党委建设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和镇村书记述职评议必述内容,作为评奖评优、提拔使用重要依据,推动各级书记把责任扛在肩上。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