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释放文化力量 增进民生福祉 ——营口市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1-23 11:17:24

15
1633

营口建设130个口袋公园方便市民日常休闲娱乐。

“滔滔大辽河 ,浩瀚渤海情,长天辽阔地安宁,世代的家国梦……咱辽宁,自强辽宁总会赢,千万人同行赢天下,咱辽宁必须行!”近来,一首激情澎湃的壮志歌曲《咱辽宁》在营口唱响,并将成为营口龙年春晚的主打歌,要用歌声为全市打好打赢三年行动攻坚之战加油鼓劲,凝聚奋进力量。

这首歌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所作的豪迈歌曲。“咱辽宁”与“赞辽宁”同音,歌曲意在突出辽宁历史人文和“六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世代的家国梦”“不变的英雄情”,凝聚万众人心,汇聚精神力量,一路高歌,在辽宁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不断迎来新的胜利和辉煌。

通过文艺作品鼓舞干劲,通过推进文明创建助力高质量发展。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营口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这个根本宗旨,持之以恒在精细管理、常态长效、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突出思想引领,注重统筹推进,坚持为民惠民,狠抓铸魂育人,强化宣传引导,完善制度保障,一大批百姓期盼的民生实事顺利完工,群众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为群众福祉打造“幸福引擎”

“以前我们都想往外搬,现在谁都不愿走,感觉住在这儿挺幸福的。”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楼体,施划整齐的停车位……从当初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洁净美”,营口市站前区八田地街道五大门小区从创城中受益,经历了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们也从当初的“往外搬”到如今的“不愿走”,幸福感与日俱增。

从五大门小区出来向北走不远,蜿蜒向西的大辽河便映入眼帘。沿着河岸一路行进,健身广场、景观带……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蔚为壮观,母亲河越扮越靓,人们沿河休闲、旅游、健身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也大幅提升。

从回家到出门,从公园广场到犄角旮旯,营口市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充分征集民意,加速城市更新步伐,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创城过程中,营口市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总指挥、12名副市级干部任组长、74名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体系,压实9666名干部包保责任,带动232万名群众参与建设。

营口市保持每年70%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改造230个老旧小区、239条背街小巷、213公里管网、21条城市主干道、16条沿街商户台阶、17个农贸市场、110个公交 站亭,新建10个公共停车场、10座公共卫生间、40座便民充电桩、130个口袋公园,打通3条断头路,施划近6万个停车位,完成83个小区、244公里空中线缆整治,维修55条街路人行道板,签订“门前五包”责任状2万余份。同时开展“十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整治乱堆乱弃、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八乱”问题35.2万个,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营口市在2020年、2022年和2023年三次登榜。这份荣誉是营口百姓一票票投出来的,表达了营口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身为营口人的自豪感、幸福感,同时,也是对营口创城工作的高度肯定。

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内涵”

去年9月,由营口市艺术剧院倾力打造的一台音舞诗画——《江山情 中国风》爆火,不仅场场演出爆满,而且一举拿下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辽宁文华音乐奖。总导演、营口市艺术剧院总经理赵鸣表示,《江山情 中国风》是该剧院紧跟时代需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而打造的精品项目,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核与音乐、舞蹈等元素充分融合,不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集中展现了中国审美特征,而且充满时代气息。

“音舞诗画《江山情 中国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我省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欣阳表示,《江山情 中国风》是应运而生的,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程中营口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营口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口人》《咱辽宁》《江山情 中国风》等赞家乡、爱家乡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也体现出营口人齐心协力加油干的精气神。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营口市践行以先进文化引导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连续三年举办“辽河之夏”文化艺术季活动,推出高品质文艺演出8000余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营口市注重文明实践,努力让市民既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也成为文明创建的受益者和最直观感受者。目前,营口市已建成9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延伸设立91个文明实践点。营口将每年9月定为“文明实践月”,累计开展活动2500余场,带动20余万市民参与。组织近千名市民开展“看家乡变化 促营口振兴”活动,实地感受城市新变化、新风貌。开展“创城故事大家讲”系列活动,让百姓讲述自己的创城故事,引发社会共鸣。

营口因河而生,向海而兴。大辽河是营口人的母亲河,也在营口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今,在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征程上,“河海文化”为全民奋进注入了精神力量。

在营口建设的130个口袋公园中,总能看到象征大海的蓝色路面、帆船造型的座椅、铭记开埠时间的“1861”造型雕塑……在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营口市对大辽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加以保护,在城市更新中,更是注入大量河海文化元素,把河海文化的“根”和“魂”体现与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营口努力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魂的魅力城市。

为了让文明扎根,开花结果,营口市注重从娃娃抓起,从礼德培育抓起。师生见面互相问好,开展礼仪风貌展示和评比……营口市育才初级中学开展“礼德育才 从我做起”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营口市现代服务学校成立了“雷锋班”,师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养老院,义务为老人理发、打扫卫生,受到老人的一致好评。

在营口,有以雷锋命名的雷锋中学、雷锋小学、雷锋文化博物馆等,学雷锋、做好事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基本上每天开展。全市各中小学常态化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每年组织开展有奖捡烟头、志愿捡垃圾等活动,呼吁全社会“文明创建,从我做起”。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河海文化、雷锋文化、诚信文化、母爱文化……营口通过一个个精神文明创建的切实举措凝聚成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促进全民形成文明守礼的社会风尚。 

信息来源:辽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