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嘉兴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动力何来?

发布时间: 2023-03-24 09:47:01

19
960

  疫情影响逐渐消散后,今年经济的开局表现备受关注。在日前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统计数据中,嘉兴高新技术产业表现亮眼,再次吸睛。

  记者了解到,1至2月,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8.15亿元,增速11.4%、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2.94%、列全省第2位。

  对比去年全年的数据,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从6.7%“提速”到11.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70.5%“增重”到72.94%,形成强劲有力的发展态势。在嘉兴奋力打造“智造创新强市”的当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无疑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

  那么,嘉兴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动力何来?

  

  增加产业“高新”成色

  

  今年前两个月增速列全省第一。看到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亮眼数据后,很多人心中未免有疑问,这是一时偶然还是实力使然?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嘉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并非偶然。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科技企业引育力度,在全市逐渐形成了‘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全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9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85.6亿元,列全省第3位,增速6.7%,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5%,排名全省第2。

  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嘉兴产业发展“高和新”的成色正日渐凸显。

  近日,位于海盐同位素产业园的浙江颐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钇-90玻璃微球生产项目正式投产,第一批钇-90玻璃微球完成生产后将送往秦山核电重水堆进行辐照。

  据了解,钇-90放射微球精准介入治疗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之一,由于其能量高、辐射范围小、半衰期短、放射精准且不损伤周围人体组织,因而主要用于精准治疗不适合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等。

  公司副总经理余顺年表示,钇-90玻璃微球实现国产化及产业化后,将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垄断,大大降低肝癌放射性药物治疗费用,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浙江颐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走出自主国产化生产癌症靶向治疗用核药的坚实一步,得益于其一直以来在核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上的攻坚。

  这也是嘉兴企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科技部上个月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称,嘉兴科技创新活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3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162.5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据了解,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800余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077家。去年,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列全省第3位,67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数量列全省第3位;规上百强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有4202家,研发机构设置率为61.58%,均保持全省第1。

  

  让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必须鼓励企业家主动‘出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说,改革开放给嘉兴民营经济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积累了很好的基础,现阶段要迈向更高的层次,唯有企业家这一“出题人”把“题目”出好,科技成果才能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他认为,企业创新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只有企业提出创新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有的放矢,“当然,科学家不仅要回答技术解决方案,还要回答整体解决方案,让企业家更有信心。”

  麒盛科技的转型发展故事就是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经典案例。2016年,麒盛科技开启转型步伐,从做一张普通床到为床加上传感器,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企业提出这个需求后,杨向东团队积极对接,运用清华大学的创新资源,成功破解了企业“发展之问”。“此后,麒盛科技从一家做床的企业变成了一家做健康管理的企业,转型非常成功。”杨向东说,这也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路径。

  据了解,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近20年来共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500余家,引进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探索出一条省校合作的有效路径。2019年,长三院作为唯一创新载体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院以嘉兴为圆心,创新动能辐射半径不断扩大。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根军也表示,嘉兴有很多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样的高端科研平台,如何让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跟企业的需求密切对接,真正达到精准服务,从而让嘉兴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是科技部门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此,嘉兴深入实施“深根计划”,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同时支持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做大做强。

  值得注意的是,嘉兴还创新开展人才科创专员驻点服务,首批选派20名人才科创专员进驻10家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项目孵化与产学合作。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建科研类政府共建创新载体43家,引进人才3463名,其中市级以上高端人才327人,硕博人才占比超60%,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发布首批17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资源图谱,厘清了各家机构的关联产业领域、创新平台、仪器设备、项目情况、成果转化情况等,创新资源脉络进一步清晰。

  2022年,我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北理工长三院等重要创新载体共计承担、参与国家级项目37个;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获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7项,资助率超过国家平均资助率9个百分点;乌镇实验室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具备了独立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

  

  形成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嘉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努力,也缺少不了科技部门的助力。

  今年初以来,随着全市科技系统“四敢争先·创新深化”专项行动不断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围绕高质量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市科技局开年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工作,聚焦政策解读与申报操作,通过“线上+线下”,将培训覆盖每一个县(市、区)、镇(街道)。截至目前,已受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178家。

  同时,我市推动华友钴业、卫星化学、兰钧新能源等5家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和全球研发中心,专人指导企业加快制订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加快打造嘉兴市智造创新强市示范科研平台;市县联动,建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重点聚焦“千项万亿”“551工程”等重大投资项目,做好项目的实时跟踪与服务;加快推进航天平湖产业基地、阿里巴巴长三角智能计算基地等科技创新强基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院企、银企能够实现顺畅对接,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至关重要。去年,我市常态化举办院企、银企双向对接活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共计吸引5家科研院所、205家企业、20家金融机构,发布科研成果27项、企业技术需求20项,促成1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此外,我市还深化“党建统领·科技先锋在行动”,开展“共同富裕·科技先行”建功竞赛和“十百千万”行动,服务企业2200余次,解决困难825项,共形成典型服务案例19个。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全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仍存在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资源配置尚显薄弱、协同创新合力尚需加强三方面挑战。2023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打造成果转化高地,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科创平台提质、创新生态优化三大行动,突出重大平台、重点工作、重要活动、重大改革,发挥科技创新“幂数效应”,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0%,为高水平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努力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高和新。

  高,体现在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伴随而来的还有高风险、高竞争等;新,体现在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新等。

  很多人会问,高新技术产业,具体是什么产业?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现阶段来说,主要有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这其中,像太阳能产业已经成为嘉兴的一大优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等产业也成为嘉兴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可以说,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上述产业的贡献巨大。

  曾经的嘉兴,传统产业占比很高。甚至发展到现在,嘉兴仍未彻底扭转这样的局面。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犹如一阵东风,激活了一池春水。

  面对此番活力满满的景象,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

  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扎实雄厚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嘉兴依托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大市。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嘉兴虽然没有特别丰富的高教资源,但是嘉兴有十分旺盛的创新需求。

  正是基于这点,集聚在嘉兴的高层次科研平台越来越多,例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乌镇实验室等等。即使放眼全国地级市,嘉兴集聚的科研机构能量也是居前列的。

  这就是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科研平台的赋能。在嘉兴,有一个比较让人欣喜的现象,科研平台并不是埋头搞研究,而是主动寻求和地方的合作,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形成了和地方发展水乳交融的格局。

  当然,政府科技部门的服务自不必多说,去年以来,在推动院企、银企合作上不遗余力。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对于这句话,杨向东有着自己的理解:科技只有转化成生产力,也就是科技最后变成商品,才能变成力量。

  竭尽全力让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是嘉兴前进的方向,也是嘉兴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正解。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