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收获 ——我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发布时间: 2022-10-13 09:43:11

30
28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收获

——我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步伐,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乡村振兴步伐走得蹄急步稳。

       如今,放眼吕梁大地,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整洁,一条条乡村路平整畅通……美丽如画的乡村已破茧化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产业兴旺 让乡村振兴更有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辟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

       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的香菇产业园区内,一群妇女们正紧张有序地采菇、剪菇,一筐又一筐的新鲜香菇被送往冷库内保鲜存放,等着外来的商贩收购。

      “我们这儿种的是反季枣木香菇,最高的收购价能达到十几块钱一斤,利润还是不少的。”小马坊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峰介绍道。

       2021年3月,一直在西宁发展的张峰决定带着资金回到家乡,他牵头在村里创办了香菇合作社,建起了香菇产业园区。

       对于小马坊的村民来说,这是天大的喜事,园区日常运作需要工人,村子里的一部分老年人正发愁年纪大找不到工作,现在不用出村就可以实现就业。同时,园区还与小马坊村委建立了村企结对帮扶合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每亩年租金1400元。

       目前,园区内已建成香菇棚150棚,每年可出菇150万棒,产值达800万元,能实现年利润50余万元,带动150余户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万元。

       广袤农村,大有可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在吕梁市的田间地头发光发热,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作为乡村发展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我市强力推进生猪、肉牛、食用菌、核桃、红枣、杂粮、马铃薯、药茶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布局7个生猪生产重点县,落实685个承载项目,整合涉农资金6.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76亿元,新建扩建年出栏10万头以上养殖园区 20个,生猪年出栏产能达4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21万头。成功举办中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形成交口、中阳、临县3大基地县,全市达1.25亿棒,带动5.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同时,深化金融帮扶“吕梁模式”,共投放乡村振兴贷21.65亿元、小额信贷7.23亿元,有力支持涉农经营主体发展。

       治理有效 让美丽乡村更富诗意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美丽宜居,风景不仅在绿水青山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也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

      走进交口县温泉乡城北沟村,美轮美奂的宣传海报,干净整洁的入户便道,整齐划一的垃圾回收箱……让人满目清新。进入农户家,洁净的室内外环境,村民春风满面的笑容,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

       2021年以来,城北沟村紧紧围绕“兴业富民产业美、绿水青山生态美、干净整洁村容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安居乐业生活美”的目标要求,以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生活垃圾、污水综合治理,卫生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集中供热及村庄规划建设管护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城北沟村还整合了温阳大铁钟、无根碑以及《张四姐大闹温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并充分结合乡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优秀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乡风文明的种子,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中,植入了每一位城北沟村民的心中,也让乡村的文化底蕴显得更加深厚。

       城北沟村只是我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六乱”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精神面貌“两貌”,推进农村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四大提升工程”,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同时,我市大力推广“十户联体”等有效治理模式,出台人才振兴实施意见,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和“万名乡贤回乡”计划,并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完善村规民约,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文明乡风正在逐步形成。

      综合施策 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接力点。

      我市坚持政策联动、资源整合,聚焦农村群众所需,探索建立诸多长效机制,不断改善民生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大病专项救治,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落实“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全市“两病”用药人数20.65万人。同时,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给予医疗救助兜底性保障,累计救助26.4万人次8972.46万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参保率100%。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曾是诗圣杜甫的质朴心愿。从古至今,住房安全问题一直是普通百姓最纯朴的生活追求之一。为保障农村居住人口的住房安全,我市实行农村危房改造“动态保障”,2021年共完成489户改造,并同步开展住房安全问题排查,坚决守好住房安全的“生命线”。

       安全饮水无小事。我市健全完善管护长效机制,出台《吕梁市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护机制》,巩固提升68.53万人的饮水安全条件。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先行。2021年以来,全市建成“四好农村路”637公里,农村改厕2万户以上,养护农村供水工程436处。完成63所乡镇寄宿制学校改造,建成120个乡村文化记忆展厅,惠民演出13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6万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市坚持稳岗留工和输出就业并重,培训“吕梁山护工”1.2万人,就业6830人,带动脱贫收益600余万元。积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培训23万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1076人。为进一步加强就业补贴落实,我市发布惠企就业补贴类政策清单,全市失业保险稳岗404户企业7.75万人次1213.26万元,落实创业培训补贴64.26万元、小微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岗位补贴6.12万元。

      告别了上学难、喝水难、上网难、就医难、就业难……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数据是枯燥的,但却有温度、有分量地印证了我市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吕梁广袤大地迎来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广大农民群众必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来源:吕梁日报记者 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