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西宁夯实科技强市“四梁八柱”

发布时间: 2022-05-23 16:09:44

27
1034

过去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感恩奋进、拼搏赶超,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西宁强的新路径。

破除制约科技发展 “篱笆墙”

“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殷殷嘱托。

围绕“四地”“两体系”建设,聚焦“双碳目标”,紧扣“五个示范省”建设和“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的重大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重点改革事项,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领导小组,为科学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先后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奖励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等鼓励创新政策50余项,形成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首次推行科技奖补资金专用创新劵,对各类创新主体给予普惠性支持。率先在全省实施先立项后补助、双向制衡监督的科技项目评估评审机制,持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职能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充分调动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实行科研信用共享应用制度。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和经费管理流程,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牵住自主创新 “牛鼻子”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有色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等特色优势产业向集群化、链条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西宁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势头强劲。

聚焦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瞄准关键技术瓶颈和产业发展需求,累计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91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76项。“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单晶硅电池平均转化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国家光伏行业领跑者计划要求,建立全球首例多晶硅厂和光纤厂循环经济合作项目,“电子级多晶硅制备项目”获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电导率型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材料改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球规模最大的第六代动力电池工厂在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达到国际顶尖水平;4.5微米锂离子电池铜箔技术国内领先,锂电池隔膜、电子特种气体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微晶高纯氧化铝研磨介质球研发打破国外垄断;梓醇片获国家重要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实现了青海省国家一类新药临床审批“零”突破……

激活平台体系建设 “加速器”

2019年正式进入全国78家创新型城市行列,2021年入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标志着西宁市成功迈入以科技创新推动未来发展的新时代。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梯次推进、重点培育原则,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7家,占全省71.15%;高新技术企业180家,占全省76.92%;省级科技型企业350家,占全省64.46%;市级科技型企业279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90家。建成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企业孵化器11家;国家众创空间13家,省级众创空间27家,培育在孵企业500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8000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2017年以来,全市专利授权量由1187件增长到458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4.28件增长到7.42件,是全省的1.97倍,吸引了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向西宁转移、转化,壮大区域创新实力,为建成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助力乡村振兴 “新引擎”

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赋能“三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充分利用高原地区种质资源、物候特点等优势,大力开展高效绿色种养殖技术、智能农牧业装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研发与示范。

建成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创中心,搭建由106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百名专家工作站,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产品销售、农产品追溯一体化服务。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0家、市级农业科技园24家,湟源县成为全省唯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4个,先后选派近千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投入农业科技资金2000万元,累计组织实施75项农业领域科技项目。开展生物资源原生地抚育、新品种培育、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等技术研发,加大沙棘、枸杞等浆果资源开发力度,增强特色生物产业高附加值发展能力。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家、认证绿色食品94个、高原绿色有机品牌305个。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创新模式,“高产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选育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成为广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品牌,“杂交”系列杂交油菜品种在全国春油菜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打造科技合作交流 “大舞台”

以需求引导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激发西宁科技创新“新动能”,积极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首次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青海),深挖青海省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遴选61项技术需求,面向全国“揭榜挂帅”,征集到来自20个省市800余名专家201套解决方案,促成合作43项。先后与青海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与武汉、南京、兰州等地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建成西宁-浦东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飞地”,力促优势企业和优质科技资源无缝对接。建成运营西宁科技大市场,为西宁地区及全省提供一站式科技综合服务,成为青藏高原科技创新标志性工程。与西安、宁波、运城等地32家科技服务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各类科技培训200余场、科技成果对接会13场,发布优秀科技成果2000余项,征集人才需求200余项,促成合作签约153项2.48亿元,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软实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使用机制,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西宁市坚持实施一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培养、集聚两万多名科研人员为产业技术研究注入新动力。

围绕西宁重点产业和重大技术需求,以市级科技计划立项方式鼓励“人才+项目”落地实施,实现人才与项目良性互动、高效融合,切实增强引才聚才力度。先后促成沈阳金属研究所与西宁特钢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扬州大学与央宗药业建设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青海省核工业检测试验中心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赵鹏大院士创新中心”成功落户西宁。借助人才项目洽谈会等平台,成功解决一批西宁市企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农牧业等领域人才项目需求。西宁现有院士工作站7个、专家工作站12个,两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青海“千人计划”136人、团队1个;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柔性人才203名、团队4个,“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155名、团队1个,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科技创新“洼地”。

       图文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