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南鄂英才”咸宁逐梦

发布时间: 2022-02-25 17:26:03

19
38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1.jpg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光谷科创大走廊功能区建设,如何吸引各方人才?

  近年来,咸宁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连续第四年开展“南鄂英才”评审,连续第五年举办“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南鄂杯”大赛),成功引进“两院”院士、国内外领军人才等130余人,促成近百个优质人才项目达成合作、落户意向。

  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集结于南鄂大地各行各业,逐梦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jpg

  “南鄂英才”、湖北省重点联系专家吴聪聪(右一)与咸宁企业联合开展特殊涂层研发项目攻关。

  依托产业 靶向引才

  2月17日,吴聪聪开车从湖北大学出发,来到位于咸宁的湖北卫汉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对接特殊涂层研发项目。

  吴聪聪,37岁,随州广水人,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后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留学,2019年底回国,现任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湖北省重点联系专家,主要从事新型光伏材料和器件、二维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柔性电子器件、仿生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研究,与该公司合作的超强韧防爆吸波隐身保护涂层项目,2021年入选“南鄂英才”计划,获奖励扶持资金50万元。

  该公司产品展示厅内,摆放着越野车、汽艇、砖墙、木板、垃圾桶、滑滑梯等样品,表面涂抹了公司自主研发的FORD-ONE超强韧保护涂层。“保护涂层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物品结构增强、耐磨损、抗冲击、防腐抗爆。”吴聪聪担任公司研发总监,他带领湖北大学项目团队要做的,是在这种涂层上作进一步改进,“每周要上两次课,其余时间泡在学校实验室,到了中试和规模化生产阶段,就来公司。”随着吴聪聪科研团队加盟,该公司特殊涂层产业有望做大做强。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咸宁,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吸引一批行业领军型精英人才。

  2018年,“南鄂英才”计划应运而生,瞄准智能机电、绿色食品饮料、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分类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市级领军人才、青年创业英才等。截至目前,共有68人获评“南鄂英才”,获得项目扶持资金和生活补助4500余万元。

3.jpg

  连续四年开展“南鄂英才”评审。

  整合资源 活动揽才

  “去年11月投产,上了一条生产线;刚签下几笔大单,计划今年再上3条生产线。”

  2月9日,50岁的浙江绍兴人张相东来到他在嘉鱼投资建设的活性炭工厂,现场督促生产进度。

  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赶订单。核心设备是一台巨大的竹炭晶化炉,显示屏显示着温度变化:最高985℃,最低745℃,“活性炭供不应求,春节期间没停产。”张相东说。

  这是一家生产环保活性炭碳晶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饮用水、纯净水、饮料、制酒、冶金等领域净化、脱色、吸附等,也可用于炼油化工行业有机物提纯。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活性炭5000吨,正是咸宁“南鄂杯”大赛引进项目。

  张相东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在西北建有活性炭工厂,28条生产线,年产活性炭6万吨,产值约5亿元。

  为何来嘉鱼?

  张相东介绍,2020年10月,他携项目参加咸宁第四届“南鄂杯”大赛,当年12月决定落户;2021年5月动工建厂房,半年后投产,并注册成立咸宁嘉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与张相东类似,国家重点联系专家、武汉大学教授、赤壁生合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宋恒,湖北香城文创空间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省青年创业先锋程科等“南鄂英才”,都是因为参加“南鄂杯”大赛落户咸宁,进而通过“南鄂英才”评审,获得奖励扶持资金。

  截至目前,咸宁连续五年举办“南鄂杯”大赛,吸引600多名高层次人才来咸参赛,促成90多个人才项目达成合作和落户意向,形成“举办一次大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带来一批产业项目”的链式效应。

  除了“南鄂杯”大赛,咸宁整合资源,通过各种活动吸引人才:

  连续四年开展“院士专家咸宁行”系列活动,13名院士和150余名专家深入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企业技术咨询和科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339个,签订合作协议56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

  先后举办“一瓶水产业发展论坛”“咸宁·青桐汇”计划、“咸商咸才回归”等产学研合作座谈会、项目洽谈会,对接重大科技创业项目50多个,对接人才300余名。

  持续开展“引才专列”“科技活动周”“百名会长进咸宁”等特色人才活动20余场,积极推进“招硕引博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等实施,吸引7.8万名大学生来咸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其中新增硕士及以上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1000余人。

  “南鄂英才”、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曾汉来(右一)在咸宁开展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先行先试 平台聚才

  洪群发,56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后来在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担任分析技术总监。2020年春节前,他回赤壁老家看望老母亲,得知家乡有这样一个科研平台,果断决定留下。

  在外打拼近30年,为何辞去一线城市工作,回到赤壁?

  “这里更有归属感。”他说。

  2020年4月,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横空出世”。

  这是全国首家县级城市综合性研发服务机构,也是当地大胆创新、重点打造的引才试验田,出台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

  机构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一口气拿出150个事业编制;

  编制内人员可以去企业做研发,通过项目津贴提高收入;

  各项优惠政策叠加,赤壁叫响“四线城市,一线待遇”口号……

  改革很快见效:一年多时间里,吸引86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到赤壁,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75%;23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前来合作项目、创新创业。

  类似平台还有很多。咸宁围绕智能机电、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发展,引导新建食品饮料、青砖茶等省市级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14家,建成全省首家黑茶检验检测中心,联合武汉大学在赤壁建设全国首个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大力推进各类人才发展平台提档升级,促成光谷南·科技城、香城文创众创空间通过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备案,建成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5个,博士后基地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9家,全市各类人才平台总量突破480家,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万余人。

  为吸引人才,注入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咸宁市在构建高端引领、普惠扩面、多元保障的立体化人才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有关职能部门资源,完善“人才绿卡”服务功能,推行“一把手”领办人才实事项目,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保障等“关键小事”,大力引进金融信贷、法务财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技术转化等专业机构优势资源入驻人才超市等服务平台,持续推动各类人才服务载体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省心省力的“双创”环境、爱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营造了近悦远来、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