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江苏徐州:喜提生态“新年大礼”,“三力”齐发共建共享美丽新淮海

发布时间: 2022-01-20 13:46:59

29
1120

江苏徐州:喜提生态“新年大礼”,“三力”齐发共建共享美丽新淮海


2022年伊始,江苏徐州人喜提一份“新年大礼”——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9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降低16%,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全省“双第一”。更可喜的是,不仅是徐州,整个淮海经济区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都居于全国前列。

长期关注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治理的江苏方正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主任贺晓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来,淮海经济区践行协同治理生态环境,区域内已经拥有共享各项优势资源的条件,涉及生态环保一体化、污染防治协同并进等。“这种实践路径的探索,对全国而言都有着借鉴意义。”贺晓蕾说。

打破“一亩三分地” 形成合力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淮海经济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面对环境污染,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

要治理,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突破跨省、跨市辖区的限制,确立跨区域、多部门、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两省交界处污染企业归属问题,一直让环保部门头疼。”据当时负责铜山区环境监察工作的戴西岗介绍,为解决交界区域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12月6日,铜山区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台儿庄区,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宿州市埇桥区、宿州市灵璧县五地环保局,共同制定跨界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联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这之后,淮海经济区在生态环境上的协作越来越频繁——

在2018年发布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中,提出推进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合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接着,2019年《淮海经济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环保联动合作协议》;2020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2021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一项项机制在探索中一步步形成、实施、完善。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拧成一股绳,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根据2021年11月签订的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将建立统一的环境准入门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施统一应急预警和联动等,吹响了协同治理集结号。

“未来,可期待区域间继续在深化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治化约束,激发生态环境参与主体的主动意愿,持续挖掘和释放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动力和潜力。”贺晓蕾说。

夯实“联防联控” 增强定力

2021年8月18日,徐州市铜山生态环境局会同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生态环境分局联合汉王镇政府,对苏皖两省交界处一非法碎石加工点进行取缔。

两地公安、供电、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行动,现场拆除清理加工点的违规生产设备,限其三日内落实“两断三清”。


这样的状态,对淮海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部门是常态。作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成为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1年12月19日至20日,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宁市举办,四省十市共同签署了六大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淮海经济区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共享协议》。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兄弟城市从8个扩展到了10个,淮海经济区一步一个脚印,锚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在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遇到跨界环境污染如何处理?淮海经济区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坚持“属地负责”原则,要求各兄弟城市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并逐步实现专家库、监测仪器、应急车辆、应急物资等应急资源的紧急共享,共同提高区域环境应急水平。

随着淮海经济区各个城市环境治理逐步走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加大。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和持久性,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聚焦“改革创新” 谋求动力

冬日的南四湖,湖面如镜,一碧万顷。

南四湖地处江苏、山东边界地区。为了保护南四湖的水环境,徐州市去年开始实施鱼塘退养,而退养鱼塘部分位于江苏、山东两省交界地段,点多、面广、环境复杂。

针对这一问题,徐州市河长办与济宁市河长办开展对接交流,去年签署《南四湖地区边界河湖管理保护沟通联系协议》,在全国首创信息情况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非法行为联打、河湖污染联治、防汛安全联保的“五联机制”,该经验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向全国推广。

“五联机制”实行以来,有效解决了一批多年未解决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涉河问题,省际边界河湖面貌得到持续改善,“美丽水边界”新蓝图逐渐展现。

淮海经济区是一个共同体,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建立统一的环境准入门槛,一系列改革创新又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交流合作,重点聚焦标准衔接、科技攻关、先进经验推广等方面,保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建美丽新淮海。”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市攻坚办专职副主任渠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