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百年甬商》之一代华侨爱国巨子——吴锦堂

发布时间: 2022-01-06 15:11:45

130
3098

       即日起,将推出《百年甬商》专题系列报道。《百年甬商》由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出品,被宁波市社科院列为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选取了百年中涌现出来的甬商代表近百位,由专业的采编团队为入编甬商执笔。全书共计四十余万字,全面展现了甬商们的人生经历、创业之路、经营心得和对党的感情。今天,我们将了解一代华侨爱国巨子吴锦堂的故事。

       他出身贫苦,少时跟父耕作,后弃农赴沪从商,31岁赴日本长崎,并创办水泥厂,后定居神户,终成巨富。他“不欲多金为子孙计”,热心为社会和家乡宁波修水利、办学校、发赈米、助军饷,将家产的三分之一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又是民主革命的赞同者和参与者,他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近代中国“办学三贤”。

       他,就是一代华侨爱国巨子、近代海外甬商的杰出代表——吴锦堂。吴锦堂.jpg

       吴锦堂,名作莫,字锦堂,以字行,1855年11月4日出生在宁波市慈溪市东山乡西房村(今属观海卫镇东山头西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吴锦堂共有8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长子,因为家里人口多,田亩少,再加上连年天灾人祸,所以家中生活困苦,这使得吴锦堂早早就辍学务农,帮忙处理家事。吴家虽然无力供吴锦堂读书,但父亲吴麟初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文化教育,安排他闲暇时跟随其当私塾先生的伯父吴东耀习文学字,这段时间的吴锦堂勤奋学习,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871年,吴锦堂的母亲因病去世,他的父亲又迎娶了唐氏,吴锦堂对待继母如生母一般孝顺。

       1878年,吴锦堂与邻村人徐幽芳结婚成家。在当时外国侵略势力日益加深,清政府对人民压迫剥削加重时,吴锦堂一家的生活愈发贫困,于是他决定去宁波城里谋生计。在邻村人徐孟彬的帮助下,他到宁波一家豆腐坊帮工,由于他勤奋刻苦,又会读书认字,所以深受豆腐坊老板的喜爱。1882年,吴锦堂来到上海城隍庙萃丰油烛店当帮佣。

       在上海的三年里,他没有受到花花世界的影响,而是利用工作闲暇,拜店里账房先生为师,学习珠算与文字,揣摩商贾之道,深受店主赏识,在苏州开设分店时,店主就派吴锦堂当分店经理。油烛虽是小商品,但购买者各色人等都有,他也借此认识了不少人,对他了解社会各界、积累经验都很有帮助。特别是他在苏州分店的经历,让他有了有独当一面开展商务活动的锻炼机会,并显露出他从事贸易活动的惊人才能。

       1885年,吴锦堂31岁,他并不满足店经理的地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决定去日本继续创业。在朋友李遂生的资助下,他携带1000银两来到日本长崎发展。在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日本工商业的行情后,吴锦堂开了一家中国土特产商店,在长崎、大阪、神户等日本主要城市间营销物资,把中国的茶叶、刺绣、蚕丝、棉花等运到日本出售,又把日本的火柴、肥皂、雨伞等工业品运到中国上海进行推销。因为这种经营方式投资少、见效快、资金流转也快,所以利润十分丰厚。就这样苦心经营了4年,吴锦堂终于在日本站稳了脚跟,并累积了上万元的资产,较刚来长崎时增长了10倍。1887年,吴锦堂与人合伙在大阪设立“义生荣”商号,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其业务也在日本逐渐拓展开来。

       1888年,吴锦堂与合伙人分道扬镳,独自去日本商港神户设立“怡生商号”,在上海设立“义洋行”,继续进行着中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并从此定居神户。在神户,当时的华侨有1400多人,在同胞的配合下,吴锦堂的怡生商号生意越来越兴旺,5年积资数10万元,资本额又猛增了数十倍。在进出口贸易一帆风顺的情况下,吴锦堂还在投资办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01年,他投资了40万元入日本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并任该社常务理事。1907年,他又创办了东亚水泥厂,投入资金150万元,占总股金9/10,任董事长,而东亚水泥厂在日本是大厂矿企业,吴锦堂也成了日本华侨的巨富和领袖之一。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吴锦堂的业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日本作家黑部亨曾撰文,把吴锦堂和神户纺织业奠基人武藤山治并称为“为神户照亮前途的人”。在《浙慈吴锦堂先生六旬荣寿录》一书里,具名江义所写的《寿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以火柴为祖国日用品,创办红衣商标。以棉花为日本纺织品,购钟渊股份,开设行号,兼营实业,握贩运之权势,遂获资数百万。”这正是对吴锦堂那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最好概括。

       虽然吴锦堂在日本生活多年,但他无时不刻不心系祖国的胜败兴衰。早在戊戌变法时期,新兴的维新思想就在日本神户华侨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吴锦堂也深受其影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2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在神户登岸,吴锦堂隆重地接待了他,并与梁启超合影留念。

       此外,吴锦堂也非常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曾担任同盟会神户支部长,并让出私邸供同盟会办公。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吴锦堂出任浙江省军政府财政水利顾问,分别向上海军政府捐款银1600两、银元2500元,向宁波军政分府捐银10600两、银元2500元,向红十字会捐银元1000元。1913年,孙中山偕马君武、宋嘉树到神户访问,在神户华侨组织的盛大欢迎集会上,吴锦堂主持并全程陪同。随后吴锦堂又出任了交通部长。1914年,张勋复辟,吴锦堂发表演讲,维护共和,反对帝制。

       吴锦堂支持民主革命的行为,得到了孙中山的赞扬,并受赠“热心公益”匾。这块匾,珍藏63年后,从日本神户护运回国,已赠送给吴锦堂的家乡宁波慈溪。慈溪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将这块牌匾挂于吴锦堂墓地的庄屋正厅。

       吴锦堂不仅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很多,还为中国的慈善公益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5年,在国外打拼多年的吴锦堂回到家乡宁波省亲,在看见家乡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后,就决定捐资兴修杜湖、白洋湖“两湖”工程。整个工程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于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全工程量巨大,前后耗资愈7万银元,历时6年,修建闸15座,桥21座。此外,吴锦堂还多次救济直隶、东北、云南、淮徐、广东等地的灾荒。

       吴锦堂在日本生活多年,亲眼目睹了近代日本的崛起,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在1905年回国投资兴业时,还不忘资助教育事业,在宁波创办锦堂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将吴锦堂与聂云台、陈嘉庚并称为中国近代“办学三贤”。

       虽然吴锦堂本人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他自己办起学来却是力求规范、一丝不苟,锦堂学校被誉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与聂云台、陈嘉庚注重学历教育、知识教育或部分职业教育不同的是,吴锦堂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中国本就具有的优势,但其现状又明显落后的农业教育上。农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对经费、师资、设施设备的要求特别高。对此,吴锦堂倾注了比经商投资更多的精力与热情,他准备好充足的经费,力求师资精良、设施齐备、课程安排合理。在校舍设计建造时,他专门请日本设计师进行设计,要求在楼宇之间辟地百亩、堂外凿渠,引流灌溉试验田。10年间,吴锦堂为教育累积投入20多万银元。

       吴锦堂逝世后,浙江省政府接管了锦堂学校。1994年建立的锦堂职业高级中学,继承了吴锦堂办职业学校的思想和传统。此外,他还资助了很多学生去日本留学。 

       虽然长期在日本生活,但吴锦堂时常思念祖国,思念家乡。1910年,他有感年老,便让人在家乡慈北鸣鹤场白洋湖畔修建寿墓,并自撰墓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这反映了吴锦堂不信鬼神,不求风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只愿骸骨还乡,与故乡青山绿水共肌的高贵品质。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因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内与世长辞,享年72岁。他临终时嘱咐儿孙:一是让家人把他的遗体运归祖国,葬在家乡;二是告诫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永远也不要做出危害祖国的事情。

       他在遗嘱中这样说道:“多年来,我虽把一些钱财用于两国公共慈善事业,实在是杯水车薪,我曾聆听过孙文讲演,才知社会财富乃是世界上一切劳动阶段集体创造的结果……我死后别无他求,只愿将遗骸归葬白洋湖口。虽说我早年已入日本国籍,实乃为事业发展的需要。午子虽好,毕竟不是生我养我的‘血脉之地’,勾余山北麓,才是我真正家乡……万一中日交恶,尔等勿干出危害祖国之事。”

       1930年6月,其子吴启藩遵父亲遗嘱,运枢返乡,借鸣鹤场金仙寺举行追悼会。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界代表和慈北广大群众2000多人,三北人民哀悼他的挽联是:“抱济世热忱,推衣解食,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应推当代人豪。”

微信图片_20220106150959.jpg

扫一扫,即刻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