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太空九十天 中国新高度

发布时间: 2021-09-18 09:25:49

20
1051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内驻留工作了3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与此同时,在距离东风着陆场数千公里外的海南文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正在紧张进行。

  天舟三号择日发射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会紧随其后,搭载另外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迎接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太空挑战。

  自由滑行阶段。

  返回舱与推进舱组合体离开原来的运行轨道后,就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返回舱与推进舱组合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千米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进入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制动减速阶段。

  要使飞船返回地面,必须降低飞船的飞行速度,改变飞行方向,使其脱离原来的飞行轨道,进入下降飞行的轨道。

  再入大气层阶段。

  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0千米时开始再入大气层。返回舱以7.9千米/秒的速度再入大气层时,会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变成了闪光的火球。

  回收着陆阶段。

  在距地面约10千米时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它先打开伞舱盖,然后依次拉开引导伞、减速伞、牵顶伞和主降落伞。其中减速伞可把返回舱的速度从200米/秒减至60~70米/秒,主降落伞可把返回舱的速度由70 米/秒减至5~6米/秒。另外,返回舱降到一定高度(距地面约5.5千米)还要抛掉返回舱的防热大底,以便露出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返回舱以大约3米/秒的速度软着陆,从而保证航天员着陆时的安全。

  返回舱安全着陆后,其标位系统开始工作,指示自己所在位置,以使搜索救援系统及时发现目标。

  逐级开伞 火箭反推 落点标位

  ——揭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回家路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通讯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回收着陆是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最后阶段,也决定着飞行任务的最终成败。为了护佑航天员安全回家,科研团队为神舟十二号飞船研制了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回收着陆系统,确保飞船返回舱走稳回家的路。

  精测高度:开启回家“大幕”

  神舟十二号飞船在轨飞行过程中,回收着陆系统只是在返回舱内静静守候,直到飞船返回舱穿过大气层后自由下落至距地10公里高度时,由静压高度控制器判断高度,并发出回收系统启动信号,回收着陆系统才开始工作。

  静压高度控制器只是程序控制子系统的设备之一,整个程序控制的“幕后成员”还包括回收配电器、火工控制器、程序控制器、行程开关等,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像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通过发出程序控制指令信号,控制着“台前”各执行机构完成规定的弹伞舱盖拉引导伞、拉减速伞、减速伞分离拉主伞、主伞解除收口、抛防热大底、转垂挂等一系列不可逆的动作。

  逐级开伞:完成“急刹车”

  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在飞船返回舱降落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伞会被空气崩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为飞船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级开伞程序,先打开两个串联的引导伞,再由引导伞拉出一顶减速伞。减速伞工作一段时间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1200平方米的主伞。

  为防止减速伞和主伞张开瞬间承受的力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均采用了收口技术,也就是说,放慢伞绳从收拢到散开的过程,让1200平方米的大伞分阶段张开,保证整个开伞过程的过载处于航天员体感可承受的范围。

  在开伞之后,由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研制的测量雷达便开始发挥作用。依靠光学、红外探测设备,工作人员能探测到航天器的方向,但由于落点区域太大,能见度受天气条件等影响,很难明确降落的具体地点。通过测量雷达,可以不受天气影响,精细探测,大大减少搜救时间,提高搜救效率。

  火箭反推: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防热大底是飞船进入大气层后的“铠甲”,等主伞完全打开后一会儿,飞船返回舱就会抛掉这身“铠甲”。在神舟十二号回家的最后阶段,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研制的“刹车指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位于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底部,伽马射线的探测体制赋予它穿透地表植被的能力,可精确测量返回舱底部距离地表的高度。当返回舱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它给出预指令信号,舱内指示灯亮起,航天员将做好着陆准备;之后,根据实时速度在合适高度发出点火指令,控制反推发动机点火“刹车”,最大限度发挥反推发动机的缓冲性能,让航天员安全舒适着陆。

  故障预案:充分把握救生机会

  由于飞船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一旦中途出现故障,外界无法采取营救措施,也不可能将程序暂停或恢复到原位重新开始。因此,回收着陆系统的工作过程只能是由一系列不可逆按时序执行的动作组成。

  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想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为回收着陆系统设置了9种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种基本返回工作程序,采取了备份降落伞装置、时间控制器、三组高度开关等多种备份措施,以全面保证返回舱在火箭发射段、上升段、正常返回和应急返回段的安全返回与着陆。

  落点标位:助力搜救快速定位

  神舟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后,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除布设一定数量的雷达,跟踪测量返回舱轨道并预报落点位置外,设计人员还为返回舱上安装了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

  标位设备以发送目标救援组织规定频率和格式的无线电设备为主,犹如大海中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方向。返回舱落地后,国际救援示位标会发射无线电信标信号,这种信标信号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能够被岸站遍布世界各地的全球海事卫星搜救系统所识别,从而确保搜救人员能够快速找到返回舱。为方便夜间寻找返回舱,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还装有闪光灯,直升机据此能在夜间发现返回舱。一旦发生意外,返回舱落在茫茫大海里,返回舱底部装的海水染色剂会缓慢释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绿色,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为飞机和救捞船提供引导。

  英雄回家

  赋诗欢迎

  神舟‌‌上九天揽月,‌‌

  蛟龙下五洋捉鳖,‌‌

  人道中秋‌‌明月好‌‌,

  欲邀同赏意如何?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9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今天下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另据了解,神舟十三号已经准备就位,将于今年10月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

  赵立坚表示,‌‌就在记者会开始前不久,‌‌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电视机前‌‌见证了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球的历史性时刻,‌‌欢迎神舟十二号回家、‌‌欢迎三位‌‌航天英雄凯旋。

  在欢迎并庆祝神舟十二号回家时,‌‌我们不禁回想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景象。‌‌时至今日,中国自主实施‌‌载人飞行任务‌‌有18年。18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的不断跨越,‌‌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航天员们‌‌飞天逐梦的勇敢‌‌与执着,‌‌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始终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与有关国家‌‌广泛开展载人航天合作与交流。‌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中国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使中国空间站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神舟‌‌上九天揽月,‌‌蛟龙下五洋捉鳖,‌‌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再次欢迎神舟十二号英雄们回家,‌‌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人民)

  回家过节?

  暂时不能

  据新华社酒泉电 就在传统佳节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并随后乘机返回北京。不过,三名航天员并不能立即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度中秋,而是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工程总体室助理研究员许文龙介绍说,返回地面后,三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和疗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专业的医监医保人员会帮助航天员通过运动、饮食和按摩、理疗保健、药浴、中医药调理等多种手段,重新适应地球重力环境和有菌环境,尽快恢复身体机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医疗隔离和疗养时间长达数周,所以三名航天员无法回家与家人共度即将到来的中秋节。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内驻留工作了3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据许文龙介绍,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延长后,他们返回地球后的重力再适应时间也可能相应增加。此外,长期处于失重条件下,会导致头面部出现一定程度的肿胀,腿部容积减少,人体肌肉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加上体液丢失,多数航天员飞行后体重会略有减轻,需要经过逐步调整和较长时间的医疗调养,身体各生理功能才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三位航天员虽然无法跟家人欢度中秋,但他们的平安归来就是带给全国人民最好的中秋礼物。”许文龙说。

  神舟十二号创下了哪些纪录?

  首次实施了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六个小时;

  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驻留,长达三个月;

  首次借助于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共两次,且持续时间均六小时以上;

  首次验证了再生生保系统,包括废水利用、氧气再生等;

  首次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员按计划健身锻炼、记录监测,让身体状况“天地互通”;

  首次在舱外安装设备,对空间站进行了九类四十二项测试;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了相对范围,提升了适应性和可靠性。

  出差九十天,三人干了啥?

  6月17日 成功飞天入驻“天和”

  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约573秒后,船箭成功分离。

  15时54分,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历时约6.5小时。此前,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交会对接,通常需要约两天的时间。

  18时48分,三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成为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主人。

  7月4日 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打开舱门,极目宇宙,这是刘伯明出舱时发出的第一句感叹。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8月20日 航天员第二次出舱活动

  14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比原计划提前了约1小时。

  本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9月1日 太空课堂讲《开学第一课》

  今年《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了太空,通过“天地连线”,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航天员为同学们带来特别的一课。

  巡天太极、筷子夹茶水、太空动感单车、空间站折叠厨房……一系列新奇而有趣的“太空细节”将遥远神秘的深空拉近至普通人的身边。

  9月16日 3名航天员准备启程回家

  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

  13时38分,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9月17日 到家了

  12时43分,北京飞控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

  13时34分,返回舱在预定区域着陆,落点近乎完美。

  19年7次 中国载人航天越飞越高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10月16日6时, 太空飞行一天后,神舟五号飞船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首次飞天活动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向太空。神舟七号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并释放了伴飞卫星,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

  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神舟六号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着景海鹏、刘旺和我国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飞向太空。本次任务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往返运输与补给。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飞船首次绕着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进行绕飞,该实验的成功对建造空间站非常重要。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向太空。之后,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文稿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