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试点城市(园区)
创新驱动示范市(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产业 农、林、牧、渔业 制造业 农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一、区域定位

银川市下辖3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9025.38平方千米。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229.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79.1%,回族人口占25.8%。

2019年宁夏实现生产总值3748.48亿元,银川市总量达到1896.7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一半,地区生产总值全自治区排第1位。

银川市拥有普通高校19 所,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6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 个。2018年银川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CSL)为6.42,全国排名23。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高新区,获评2017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示范城市”, 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银川市地区生产总值全自治区排第1位。

二、产业基础及特点

主导产业: 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葡萄酒、生命健康、现代纺织十大产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6户,宁夏小巨人机床为龙头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在我国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拥有舍弗勒公司为首的全国唯一的轴承小镇,以巨能机器人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初具规模,隆基宁光仪表公司输出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应用。现有规上工业28户,年产值百亿元,形成数控机床、精密轴承、智能铸造、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格局。

新材料产业占据全球一席之地,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 余家,企业自主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10 余个。新材料规上企业 2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7 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 5 家。形成单晶硅棒、硅片生产基地;氮化铝陶瓷粉体和基片生产基地;工业蓝宝石晶棒、半导体大硅片、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及导电浆料生产基地。

全市有7个重点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4个(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综合保税区、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科教资源

居全国创新型城市排行榜第58名。

拥有以宁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19个。

2019年专利申请533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18件。

四、发展方向及规划

围绕石墨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新材料、高端装备重点领域,谋划建设大项目、好项目。

强化工业项目储备,推动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重点产业项目不少于100个。

加快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轴承、智能仪器仪表、智能铸造产业链上发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和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关联产业统筹发展,加快轴承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银川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对接力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

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产业增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新松机器人、汉尧石墨烯导电浆料、隆基硅3GW单晶电池、蒙牛乳业高端液态奶等项目建设。

巩固仪器仪表、电工电气等产品优势,加大锂电池等高端供给。

五、合作基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点地区等合作。

六、服务需求

(一)人才需求

银川市虽引进了一批能承担重大科技研发任务的工业转型升级高层次创新人才,但仍需增加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储备后备人才。

(二)科技经济融合服务需求

1.成立融合组织。

打造银川市“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联合银川市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共享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创新要素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的网络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优质技术项目转移和成果转化。

共建银川市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依托中国科协人才技术资源,推动银川市创新资源聚汇,打造适应科技与产业加速变革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探索科技志愿服务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机制,建设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技术推广转化。

指导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走绿色承接、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节能降耗,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协助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水平,实现工业危险废弃物零排放。

3.科技智库服务。

指导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帮助制定符合银川市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逐步建立低碳企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和园区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推动园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业可持续发展。

协助推动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及银川市各级预算内投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关键领域的支持。

协助制定推动互联网+、信息产业、通航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点产业优化整合,提高本地支柱产业上下游配套产品衔接水平。

设立重点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银川市工业产业转型的工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示范等项目。

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定期发布工业转型升级相关工作重大工程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为城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