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郑长远,男,1983年生,青海西宁人,本科,工程硕士,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2006年07月至2008年12月,在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任助理工程师;2009年01月至2011年12 月,在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任工程师;2012年01月至2021年09月,在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任勘查部主任、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2021年10月至今,在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任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一、主持或参与了22项水工环地质调(勘)查项目,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及其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参与专著《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那陵格勒河流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西盆地地热地质》及《深部咸水层二氧化塔地质储存勘查评价与工程控制技术》编制。参与青海省地质调查组织的“青海省水工环地质工作部署研究”工作,在其中承担了《青海省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研究》。
二、参与完成的《长江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获得青海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度地质勘查成果一等奖;《青海省西宁市张家湾—杨家湾滑坡灾害勘查》项目获得青海省地质矿产开发局2018年度地质勘查成果二等奖;
三、2020年8月被青海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聘为“青海省应急管理专家(自然灾害类)”,同月被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评为“青海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家”,11月荣获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拔尖人才”。
四、自“木里矿区非法开采专项治理”工作以来。2020年8月,参加了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木里矿区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项目现场勘验、设计审查工作;9月,由省自然资源厅组织抽调至“省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现场专家督导组”,对由我厅负责的聚乎更3号、5号井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项目驻守现场进行技术督促、指导、勘验、驻守。
五、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西宁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研究》、《西宁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研究》、《青海省玉树州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囊谦县)研究》和《青海省饮水性地方病分布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与供水安全开发利用区划研究》等4项科研项目,在其中承担主要课题攻关。其中:《西宁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研究》,成果经科技鉴定为国内领先;《青海省玉树州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囊谦县)研究》,成果经科技鉴定为国内领先;《西宁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研究》成果经科技鉴定为国内先进。
六、承担和完成了“青海大通元树尔地表移动变形应急调查”工作,完成了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应急调查工作,得到多位专家的认可。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展了“湟中县共和乡转嘴村滑坡灾害现场抢险处置”,成功完成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七、本人自2010年开始,参与我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相关项目至今,已经在该行业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主要有:
⑴ 承担和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鄂尔多斯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环境影响与监测技术相关子课题《青海平安三合镇天然二氧化碳成藏条件调查—田家寨幅环境地质调查》《青海平安地区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泄漏规模调查与影响评价》,任项目负责,项目验收均为优秀级。产出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的《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关键技术》所应用。
⑵ 参与主持建成了青藏高原首个“地下空间资源利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成为我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及野外观测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并完成了《青海平安地下空间资源利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基地维护(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研究》项目,该基地主要开展CO2地质储存技术研究的相关工作,多年来为我国CCUS技术“CO2地质储存监测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野外观测数据,为该基地升级国家级科研观测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该基地正在申报相关国家级野外科研观测基地工作。
⑶ 承担(参与)完成了《西宁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研究》、《西宁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研究》等2项科研项目,其中1项经科技鉴定为国内领先,1项经科技鉴定为国内先进。
⑷ 参加了国家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国家安监总局等组织的相关中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工作的高峰论坛、指南培训等会议,推广和宣传了我省在碳地质封存工作中做出的成果。
⑸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我国含煤层气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碳封存工程泄漏超高二氧化碳浓度对植被影响的多光谱遥感监测应用》、《青海平安地区二氧化碳气藏成藏模式研究》和《西宁盆地级(D级)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研究》等一些列关于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