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效益的渗滤液全量处理
价格 双方协商
地区: 湖南省 长沙市 市辖区
需求方: 湖南***公司
行业领域
能源与环境
需求背景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通常分为膜法和非膜法,膜法有一定量的浓缩液产生,现阶段填埋场已不允许浓缩液回灌,需进行全量化处理,全量化处理技术主要为非膜法,现阶段工程领域采用的全量化处理技术一般为(渗滤液全量)芬顿处理工艺或者膜工艺+浓缩液全量化(芬顿或者其他浓缩方式),两种工艺成本均较高(纯运营收费通常达到100元/吨左右或以上),副产物也较多,是否有其他更低成本、更具经济效益的全量化处理工艺可供选择。
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
1. 浓缩液全量化处理的技术瓶颈 现有技术(如芬顿工艺或膜工艺与浓缩液全量化处理结合)普遍存在副产物多、处理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实现高效、彻底的处理效果。需要研发能够减少或完全避免浓缩液产生的新型高效处理技术,以满足填埋场全量化处理需求。 2. 高成本问题 当前渗滤液全量化处理工艺成本普遍较高,纯运营收费通常在100元/吨或以上,给企业和填埋场运营方带来较大经济压力。需开发低成本、高效的全量化处理工艺,目标将运行成本降低30%-40%,达到60-70元/吨甚至更低。 3. 副产物管理问题 现行技术(如芬顿工艺)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和其他副产物,这些副产物需要进一步处理,增加了额外的处理环节和运行成本。需研发副产物少、资源化利用率高的处理工艺,减少二次污染风险。 4. 技术适应性与稳定性 渗滤液成分复杂且浓度波动较大,现有技术在复杂水质条件下处理效果稳定性较差,难以适应不同填埋场的实际工况。需研发适应性更强、运行更稳定的全量化处理技术。 5. 资源化利用不足 当前工艺对渗滤液中有用成分(如氨氮、重金属、盐类等)的回收利用率较低,未能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需开发集处理与资源回收于一体的经济性处理工艺,实现废水的高值利用。 6. 一体化与模块化需求 复杂的工艺流程导致设备安装占地面积大,运行管理难度高。需研发工艺流程集成化、一体化或模块化的技术,减少占地和运行复杂性,提升工程应用的灵活性和操作便捷性。 7. 环保监管合规性 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需满足更高的排放标准,同时避免浓缩液回灌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影响。这要求新技术不仅具有优异的处理效果,还需满足环保部门的动态合规要求。 概括目标: 处理创新:开发无浓缩液产生或浓缩液量显著降低的新型工艺。 成本优化:运行成本降低至60-70元/吨以下。 副产物最小化:削减化学污泥及其他副产物产生量,提升资源化率。 适应性增强:适应复杂水质和浓度波动,运行效果稳定。 资源化与环保:实现废水资源回收,满足更高排放标准。 工程实施简化:实现设备一体化、模块化,减少占地并简化操作流程。
期望实现的主要技术目标
1. 无浓缩液或浓缩液显著减少
开发新型渗滤液全量化处理工艺,彻底消除浓缩液的产生或将浓缩液产量减少至原工艺的10%-20%,满足填埋场“不允许浓缩液回灌”的技术要求。
2. 运行成本显著降低
目标运行成本从现有的100元/吨左右降低至60-70元/吨以下,确保工艺具备更高的经济效益,适应实际工程大规模应用需求。
3. 副产物最小化
副产物(如化学污泥等)的产生量需减少20%—50%以上,优化资源化利用路径,提升废水处理的环保性和资源回收价值。
4. 高效处理与稳定性
处理工艺需适应渗滤液复杂多变的水质(包括高氨氮、高盐分、重金属等),在各种工况下保持稳定的去除效果,如COD、氨氮、总氮等关键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更高标准)。
5. 资源化率提升
提高渗滤液中有用资源(如氨氮、盐类等)的回收率,目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50%,实现废水向资源转化,为填埋场创造附加经济价值。
6. 一体化与模块化设计
设计紧凑型、一体化或模块化设备,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安装和运行管理难度,便于中小型填埋场和已建填埋场的工程改造和升级。
7. 节能降耗
工艺需实现能耗优化,单位水量处理电耗从现有工艺的3-5kWh/m³降低至2kWh/m³以下,并减少药剂使用量,实现绿色低碳运行。
8. 合规与环境友好性
新工艺需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如地方性更严苛的渗滤液排放标准),杜绝浓缩液回灌对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浓缩液产量:减少至原工艺的10%-20%,或实现“零浓缩液”目标。
运营成本:降低至60-70元/吨以下。
副产物量:减少50%以上。
处理效果:COD、氨氮等指标稳定达标,排放优于国家标准。
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30%-50%。
能耗:≤2kWh/m³。
设备占地:减少15%以上,支持模块化设计。
环保合规:满足最严格排放标准,避免二次污染。
处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