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规定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罗布麻种植的全流程技术规范,涵盖生产环境、育苗、栽培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运输等环节。标准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年均温11.0℃,年降水量2040 mm),明确了种子采收区域(尉犁县8乡镇2管委会)、育苗温度控制(如大棚育苗期温度25-30'℃)、移栽密度(株行距1.5 mx0.5 m至1.5 mx1.5 m)、滴灌量化管理(全生育期滴灌6次,单次25m/亩)等关键技术参数。同时,规范了种子质量(发芽率=80%)、病虫害综合防治(黄板诱杀蚜中生物药剂应用)及采收运输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尉型县罗布麻规模化种植,旨在提升种效率与产品质量,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1.地方适应性优化: 针对尉犁县极端干旱气候,制定精准滴灌制度与节水管理措施,结合覆膜保墒技术,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2.标准化育苗体系: 建立量化育苗参数,提出炼苗期梯度降温与移栽苗言标准化,确保种苗质量一致性。3.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融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低妻化学药剂应用,减少农药残留,符合生态种植理念。4.精准施肥与土壤管理: 明确基肥与追肥配比,结合中耕深度与除草频次,改善土壤结构,保障养分供给。5.全链条质量控制: 从种子采收到运输,形成覆盖种植全周期的标准化流程,确保原料品质稳定。6.植物学特征数据化: 通过附录A详细区分罗布麻与大叶白麻的形态特征,为品种鉴别与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填补区域性物种标准化描述的空白。
姜黎,男,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硕士毕业,2013年博士毕业,2018年博士后出站。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干旱区荒漠植物保育与开发利用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专利与咨询建议共计60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中文论文25篇,国际会议获奖论文1篇,13项受理专利,新疆自治区咨询建议采用与批示1篇。主持与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团队在尉犁野生罗布麻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2022年由团队负责人撰写的(打破自治区罗布麻产业化发展瓶颈,促进“小作物”成就“大产业”)与(打破我国罗布麻产业化发展瓶颈,助力“小作物”成就“大产业”)分别被自治区政协采用与全国民进中央采用;形成了新疆干旱区罗布麻复壮的模式,创新罗布麻种植关键技术1项。此外,收集和引种罗布麻20余品种,在尉犁县建立了罗布麻资源圃园。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和《干旱区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尉犁县罗布麻全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土壤学会)
评价时间:2025-04-22
综合评价
该罗布麻种植全流程技术规范成果,紧密围绕尉犁县气候及种植需求,创新性构建涵盖种植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地方适应性优化、标准化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亮点突出,技术成熟度高,能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罗布麻种植质量,对干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投资回报预期良好,符合绿色农业政策导向。但在应对极端气候波动对产量稳定性影响方面论证尚不够充分,且对长期生态影响的评估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该成果技术思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对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转化可行性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进一步完善应对极端气候方案,加强长期生态影响监测评估,同时拓展罗布麻产业深加工链条,促进成果全面落地应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