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做大做强罗布麻产业,成就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

做大做强罗布麻产业,成就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5-04-21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著作权
行业领域:
生物产业
成果介绍
以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链融合发展” 为核心,聚焦罗布麻产业潜力,提出构建覆盖 “良种培育 — 生态种植 — 精深加工 — 品牌营销 — 多元应用”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罗布麻作为耐旱耐盐碱的特色经济作物,兼具生态修复与高附加值开发价值。通过创新生物脱胶、纤维改性等关键技术,推动罗布麻从传统粗加工向高端纺织、生物基材料、大健康产品等领域升级;深化 “产业 + 文化 + 旅游” 融合模式,打造特色乡村产业链。
成果亮点
聚焦罗布麻产业发展,通过三大创新路径激活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托前沿生物技术革新脱胶与纤维加工工艺,挖掘罗布麻功能性价值,推动产业向生物医学、大健康等领域拓展,同时搭建产学研平台加速成果转化,以技术引领产业高端化。生态融合上,推广 “生态修复 + 特色种植” 模式,在盐碱荒漠地区发展罗布麻种植,构建全株高值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探索光伏复合经营等新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乡村振兴层面,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多种形式深度参与产业,共享发展红利;将罗布麻产业与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产业、生态、民生协同发展。
团队介绍
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研究员开展的绿洲农业生产中特色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高产高效栽培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尉犁罗布麻资源化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一支尉犁罗布麻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发团队,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各高校的青年学术骨干。围绕团队的研究方向及核心成员的学科布局、任务分工及协同机制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开展“野生罗布麻保育与资源利用开发”的研究。
成果资料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尉犁县罗布麻全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土壤学会) 评价时间:2025-04-22

张飞云

新疆农业大学

副教授

综合评价

该成果通过构建罗布麻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在种质资源改良、生态化种植及高值化利用等环节实现系统性技术突破,创新性集成生物育种、绿色加工与循环利用技术,填补了我国耐盐碱经济作物产业化开发的空白。从市场前景看,精准对接纺织新材料国产替代、中药大健康及盐碱地治理三大市场,尤其契合"乡村振兴+双碳"战略。 建议采用"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三级联动模式,优先在新疆、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建设万亩级标准化种植基地,配套构建纤维初加工-中药提取-土壤碳汇开发协同产业链。主要风险包括:1)极端干旱气候对规模化种植的稳定性影响;2)生物基材料市场对罗布麻纤维的接受度培育周期较长。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成熟度达到产业化推广阶段,政策契合度高,建议:1)纳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程,申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联合纺织、医药头部企业制定罗布麻纤维及提取物行业标准;3)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权交易平台,强化产业壁垒。需重点防范同区域梭梭、沙棘等替代作物的市场竞争风险,通过开发抗菌纺织品、降血压功能食品等差异化产品提升附加值。该成果为边疆生态脆弱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创新范式,建议列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支持项目,优先对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与绿色产业基金。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