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以麻代棉培育罗布麻纺织产业 打造特色纺织产业链

以麻代棉培育罗布麻纺织产业 打造特色纺织产业链

发布时间: 2025-04-21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著作权
行业领域:
生物产业
成果介绍
聚焦罗布麻纺织产业培育,以 “生态优先、科技驱动、全链融合” 为核心,提出构建 “种植 - 加工 - 纺织 - 品牌” 一体化特色产业链的发展路径。罗布麻作为耐旱耐盐碱的优质纤维作物,其产业化不仅可缓解棉花种植的生态压力,更能通过生物脱胶技术突破、植物基染料应用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形成 “生态修复 + 产业升级 + 乡村振兴” 的多赢格局。预计到 2027 年,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培育,可实现罗布麻种植面积 10 万亩、纺织产值 30 亿元,带动 5 万农户年均增收 1.2 万元,打造全国首个罗布麻生态纺织示范区。
成果亮点
1. 技术上,创新生物脱胶工艺,显著提升罗布麻纤维质量,降低加工能耗与污染;开发天然植物染料及功能性混纺技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解决纤维抱合难题,推动高性能纺织品研发。 2. 生态上,推广“草光互补”等适生种植模式,实现荒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构建全株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低碳生产技术大幅降低废水排放与产品碳足迹,形成“治沙-种植-加工”生态闭环。 3. 产业上,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体系,联合科研机构强化种质资源开发与技术攻关,构建从良种繁育到终端品牌的全产业链条;开发高附加值功能产品,整合区域品牌资源,拓展多元化市场渠道,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4. 政策上,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加大对种植端与加工端的财政补贴,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国际标准制定,将罗布麻种植纳入生态修复补偿体系,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生态保护”的全要素政策支撑框架。
团队介绍
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研究员开展的绿洲农业生产中特色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高产高效栽培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尉犁罗布麻资源化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一支尉犁罗布麻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发团队,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各高校的青年学术骨干。围绕团队的研究方向及核心成员的学科布局、任务分工及协同机制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开展“野生罗布麻保育与资源利用开发”的研究。
成果资料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尉犁县罗布麻全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土壤学会) 评价时间:2025-04-22

张飞云

新疆农业大学

副教授

综合评价

该成果围绕罗布麻纺织产业培育,以 “生态优先、科技驱动、全链融合” 为核心,对传统纺织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技术层面,创新生物脱胶等工艺,在提升纤维质量的同时兼顾环保,创新性强且成熟度高。生态方面,实现荒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产业上,打造协同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投资回报预期良好。目前罗布麻纺织产业处于成长阶段,未来随着市场关注度提升,竞争可能加剧。虽成果在多方面优势显著,但仍需关注政策变动对产业扶持的稳定性等风险。 总体而言,项目技术思路符合生态与产业发展需求,未来市场空间大,转化成熟度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持续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