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产业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乡村振兴、环境保护、荒漠化治理等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酵母是酿造葡萄酒的核心微生物,对葡萄酒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葡萄酒领域,降糖增酸葡萄酒本土酵母产业化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技术研发上,我们深入研究本土酵母特性,经大量实验与筛选,获得了具备出色降糖增酸能力的本土酵母菌株。通过先进的培育技术,优化酵母性能,确保其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稳定发挥作用,精准调控糖分与酸度,提升葡萄酒品质。
产业化推广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本土酵母生产体系。从酵母的规模化培养、收集到干燥处理,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质量,保障酵母活性与品质,实现了本土酵母的稳定供应。与众多葡萄酒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将本土酵母推广至不同产区与酿造工艺中。企业采用本土酵母后,所酿葡萄酒在口感上更加清爽平衡,果香与风味更为浓郁复杂,获得消费者高度认可。
成果带来了可观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使用本土酵母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了企业利润。社会效益上,推动葡萄酒行业向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助力本土葡萄酒品牌竞争力提升。环境效益也十分突出,本土酵母酿造过程更天然环保,减少化学添加剂使用。
技术创新
本土酵母菌株优势:从众多本土酵母中筛选出具有独特降糖增酸能力的菌株,这些菌株是基于本土环境培育,对本地葡萄原料的适应性远高于外来酵母,能够充分发挥本地葡萄的特质。
精准调控品质:可以精确控制葡萄酒的糖分和酸度,实现了降糖增酸的双重目标,让葡萄酒口感更加清爽平衡,果香与风味更为浓郁复杂,极大提升了葡萄酒的品质。
产业发展
完善生产供应体系:建立起涵盖酵母规模化培养、收集、干燥处理等环节的完整生产体系,严格把控质量,确保了本土酵母稳定且高质量的供应,有力支持了产业发展。
广泛的企业合作:与众多葡萄酒企业紧密合作,将本土酵母推广到不同产区和多样的酿造工艺中,具有很强的行业渗透力与适应性。
效益显著
经济成本优化:使用本土酵母有效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同时提升了产品品质,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社会与环境双赢:推动葡萄酒行业向特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提升了本土葡萄酒品牌的竞争力;而且在酿造过程中减少了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更加天然环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环境效益 。
团队主要从事葡萄酒微生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葡萄酒/果酒酿造和质量控制研究。团队现有2名教授、5名副教授,在读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团队负责人刘延琳教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酿酒微生物岗位科学家,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贮运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学科群双一流方向PI团队负责人。团队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5项,其他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4本,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葡萄酒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评价时间:2025-03-31
综合评价
该成果从众多本土酵母中筛选出具有独特降糖增酸能力的菌株,可以精确控制葡萄酒的糖分和酸度,实现了降糖增酸的双重目标,极大提升了葡萄酒的品质。建立的酵母完整生产体系确保了本土酵母稳定且高质量的供应,有力支持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性很强,且产品及技术成熟,投资回报比较可靠。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强化相应产品开发,加大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