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村振兴产业顾问组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胡家镜教授在泸定县四川长征干部学院举办的专题科普讲座中,以《乡村旅游形象体系构建与差异化发展路径》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与实践策略。讲座从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破局路径三大板块展开,通过国内外文旅案例对比分析,为泸定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胡家镜教授开篇指出,乡村旅游形象体系的建构需把握“感知-原生-投射”三维动态平衡。感知形象源于游客对景点交通、服务、景观的直观体验,是口碑传播的核心载体;原生形象依托地理风貌、历史积淀与民俗传统等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构成差异化竞争的根基;投射形象则通过视觉符号、宣传语与主题活动的系统设计,引导外界认知。三者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形象定位必须突破“千村一面”的思维定式,转而以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为核心,将地方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消费的文旅符号。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形象趋同问题,胡教授结合调研案例指出,简单模仿网红景点、忽视在地文化独特性等短视行为,不仅导致游客体验同质化,更造成资源价值贬损。以泸定县为例,其虽坐拥飞夺泸定桥红色IP、大渡河峡谷地质奇观及藏彝文化交汇带的独特区位,但现阶段存在红色叙事碎片化、生态资源开发粗放、民族文化体验浅表化等短板,亟待通过系统性重构释放复合优势。
对此,胡教授提出“三位一体”的破局策略:在顶层设计层面,建议以“长征精神原乡”统领全域文旅定位,将红色基因融入大渡河峡谷生态廊道与藏彝村寨景观带,打造“赤色激流·雪域桃源”视觉识别系统;在内容生产环节,强调通过科技赋能活化历史场景,如运用AR技术还原红军长征路线、开发峡谷沉浸式夜游光影秀,同时策划藏彝非遗工坊深度体验、高山生态康养疗愈项目,构建“红色铸魂、生态筑基、文化赋韵”的立体产品矩阵;在传播维度,倡导构建“政府引导+社群共创”的叙事生态,既通过专业团队提炼“圣洁雪山下的红色记忆走廊”等传播语,也鼓励村民以短视频记录原生态生活场景,形成真实动人的乡土叙事。
讲座最后,胡家镜教授总结道,乡村旅游形象体系重构的本质是地方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思维激活资源潜能,方能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真正实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基层干部与文旅从业者的深度共鸣,为泸定县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 1胡家镜教授正在讲解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
图 2胡家镜就农村生态资源提出详细意见
(信息来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农旅融合产业顾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