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长春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新动能

发布时间: 10月29日 发布来源:科创中国

18
306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长春高新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实施“搭平台—育主体—聚要素—建链条—促产业—优布局”六大核心任务,打造新时期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激发一批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企业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往往能够催生一系列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长春高新区围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组织区内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实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具有明显带动和示范作用的科技研发项目,解决重点产业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近年来,长春高新区共获省级以上科技专项资金支持2.33亿元,项目立项763项,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项目资金5000万元,支持特色孵化载体25家,打造了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培育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381户。

  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长春高新区近年来实施的“科技平台助力产业升级”专项行动,充分激发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潜能。围绕优势领域,高新区持续推动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高品质研发机构,新建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实验室,以及长春市首批8个科学家科技园区之一的吉诺贝尔科创园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完善以国家园区平台为中心、省园区平台为支撑的布局体系。全区现有各类科研机构百余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新型研发机构13家、院士工作站5家、技术转移机构30家、检验检测机构34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1家。

  长春高新区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资源由高校、科研院所向现实生产力转移:吉林省和生科技有限公司承接建设吉林大学超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级钙钛矿单晶半导体材料中试项目、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吉林大学与必捷必科技(吉林省)有限公司共建智能汽车联合研究院,为传统的传动机械制造企业提供EMB线控制动一体化的技术解决方案;高新区还引进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靳立强教授创办的麦迪克公司入驻创投产业园,推动自动轮智行底盘项目实现产业化。长春高新区不断加强技术交易活动,促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移,2023年共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1403份,实现技术交易额14.69亿元,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目前长春高新区现有孵化器40家,孵化面积89.2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千家,累计创造就业岗位2万余个,孵化出奥来德、博立电子、圣博玛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出轩景泉、张立华、庄秀丽等一批优秀企业家,推动有机发光OLED材料、异构计算技术、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等高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化。

  其中,以天使投资为主的摆渡创新工场,成功打造“一站式、全功能、专业化、特色化”的创新服务平台,“摆渡”品牌孵化经验模式在全国全面推广;以国际合作建设为孵化载体的中俄科技园,被打造为对外合作示范园区,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与海尔集团共同打造的海尔海创汇被认定为吉林省创业孵化基地,海创汇长春产业加速平台已在北湖未来科学城成功落地。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长春高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08户、专精特新企业400户,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45家、市专精特新企业237家。2023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33户,初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依托区内优质企业集聚优势,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长春高新区成功入选“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24生物制造领域重点高新区/经开区top20”,位居第4位。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长春高新区将继续聚焦聚力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继续书写好长春高新区科技创新的时代答卷。

来源: 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