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我为群众办实事】常德石门:为折翼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发布时间: 2021-08-30

20
1083

常德石门壶瓶山镇南坪完小和壶瓶山完小17位老师从2018年开始,4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接力坚持义务为重度残疾少年送教上门,让他不出家门也能“有学上、上好学”,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失学”。这既是党和政府教育扶贫政策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人人享有读书权利的庄严承诺,也是送教老师们不忘初心,热爱教育、矢志教育、奉献教育的生动实践。

使命在心头,责任在肩头。为让重度残疾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也能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家长们急难愁盼的上学难问题,壶瓶山镇党委政府组织镇中心学校开展精准摸排,老师们分头行动。山高路远坑深,动摇不了老师们“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最终在665平方公里的大山里找到了6名因残不能上学的少年儿童。学校针对“送教上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尊重家长的意愿,“一人一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残疾少年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为了让送教活动保持延续,学校拿出了专项经费,对每一次送教行动登记造册并让家长签字认可。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家享受到教育的沐泽,老师们不惧风雨险阻,奔波在送教路上:在初春里趟过膝刺骨的河水、在酷暑里爬山滚豆大的汗珠、在深秋里携教具负重前行、在严冬里踏厚厚的积雪,只为给重残孩子与常人一样的童年,可学习、有期待、有梦想。活动中,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专业的素养、恰当的教学手段,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从陆必文开始躲闪老师的眼神,到后来用企盼的眼光迎接老师,主动和陌生人交流,我们仿佛看到坚冰正在融化,尘封的心灵射入了一缕阳光。

在漫漫的送教之路上,孩子们有时会出现停滞、反复甚至退步的现象,老师们有时也会有失去耐心、产生退缩的心理,甚至怀疑自己。但是他们懂得教育是“慢”的艺术,虽起于辛劳,收于平淡,仍无悔付出,无私奉献。

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感恩陆必文父母的不离不弃:为了照顾孩子读书,父亲选择留在当地,用微薄的打零工收入支撑一个家,母亲谢绝了安徽娘家的呼唤,留在石门贫寒的家中陪儿子共进退。更让人感动的是,懂事的弟弟把学校里发的舍不得吃的鸡腿也要带回家给哥哥分享。这是一个苦难折磨得很少看到笑容的家,但却是一个充满温馨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家。

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无疑是扶持这个家负重前行的助推器。听说陆必文想要一台电脑与外面的世界沟通,驻村工作队队长吴建中立即购买,踏着积雪翻山越岭将电脑送到陆必文手里,第一时间满足他的“微心愿”。学校的老师覃巍尽管收入不高,却花了3000元为陆必文购买了电动轮椅。太平洋财险公司为学校捐赠图书,特意为小陆留下一套……凡人善举,让小陆和这个家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天籁不宣,大爱无言。四年来17位老师不断在送教的征程中前行,她们始终坚信每位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假以时日定会破土而出,或成参天大树,或开出最美的花朵。她们愿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一片白云、一蓑烟雨,一捧土壤,一路向暖,去呵护他们,去静候花开。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送教老师在这个特殊的爱心接力中收获成长,走向成熟。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