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学云沙龙”第2期直播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05-31

18
1873

      为庆祝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为主题,由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普中国和科创中国联合主办,The CropJournal协办的第2期“作物科学云沙龙”于2021年5月30日上午9点在中国知网、科创中国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直播平台开播。本次活动由中国作物学会发起,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工作者献上诚挚的节日祝福,致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本次活动由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程维红主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马有志为活动致辞,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祝福。

1.jpg

马有志副所长致辞(中国知网直播平台截图)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韩天富研究员以“大豆品种的前世今生”首先开讲,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的性状演化为大家回顾了华夏先民驯化大豆的历史进程,解析重点驯化性状和关键基因,梳理中国大豆品种性状演变规律,剖析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系谱构成和遗传特点,遴选不同主产区代表性平台品种,提出基于优异主栽品种的育种策略——布达拉模型,勾画实现大豆育种新突破的技术蓝图。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栽培中心副主任、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卫建研究员以“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可持续丰产之路——主动适应与积极减缓”为题,介绍了从区域水热的非对称变化、作物生长的非线性响应、丰产增效耕作适应技术、作物系统的碳排放响应和固碳减排耕作减缓技术等方面系统讲述了气候变暖与食物短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双重危机,主动适应与积极减缓并举,创建可持续粮食丰产系统,是应对危机的根本之路,是同时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与“碳中和”两大战略目标的明智之举。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A类青年英才金秀良研究员以“作物表型性状鉴定技术促进智慧农业发展”为题,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当前作物表型性状鉴定所用传感器类型以及对应的作物表型性状鉴定难点问题和解决办法。讨论了不同传感器的优点、缺点及其应用潜力,并指出地面和航空作物表型鉴定平台是将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详实介绍了当前图像算法的表型研究、光谱技术的表型研究和模型与表型结合的研究及其应用案例。

韩天富.jpg

韩天富研究员作报告

张卫建.jpg

张卫建研究员作报告

金秀良.jpg

金秀良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在线观众积极提问,线上互动交流热烈,大家就打好大豆种业翻身仗、大豆玉米轮作、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与碳中和、作物表型研究的硬件与设备、作物病虫害早期预警和筛选、北斗卫星监测、多类型的光学传感器有效融合等提出了问题,专家们一一作答,专家和观众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过节方式健康、充实、快乐、环保。中国作物学会将始终致力于搭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桥梁和纽带,为作物学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构筑坚实平台。

      科创中国、科技工作之家和中国知网平台同时直播了活动,共计11400余人在线观看了直播。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