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化工科技服务团:关注区域特色产业 催生产业集群创新生态

发布时间: 2021-02-25

27
2752

        2020 年,中国科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指示精神, 凝心聚力,精心部署,开展“科创中国”建设,以价值引领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开放合作汇聚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组织力量,得到各方面鼎力支持,取得积极成效。

       为持续深入推进“科创中国”建设,及时发现、凝炼、推广各地方、各学会及各有关单位开展“科创中国”建设的典型经验,中国科协经济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征集遴选了32个具有示范价值的典型案例,包括试点建设、组织创新、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内容。“科协改革进行时”为您陆续推出这些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篇2

        一、基本情况

        化工科技服务团由中国化工学会牵头组建,由三方面专家动态组成:一是近年来中国化工学会根据各地方政府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服务累积的一批院士专家,二是根据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需求,通过分支机构经需求对接提供的专家资源,三是会员单位专家资源。在此基础上整合建成“科技专家智库”。

        服务团组织学术交流、成果对接,会议及论坛50余次,组织院士专家近1500人次莅临参加,交流科技成果达数百项,促成产学研签订合作协议60余项;各种形式考察对接活动100余场,与地方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近40余项,成立学会工作站16个,创建或参与产学研创新平台或联盟8个,向地方政府提供产业创新及战略咨询建议书多份,取得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智慧”高端智库

        中国化工学会建成并完善了科技专家智库,在库专家包括两院院士70 位、中国化工学会会士32位,35个细分专业的高水平专家团队500余人,智库夯实人才集聚之基,为形成了领域内专家的合力作用和协同效应打下基础。

        (二)多种模式深耕长期服务

        化工科技服务团下沉区域特色产业,针对地区行业特点,通过战略联盟、发展战略和规划咨询、建立企业工作站等方式,开展产业对接和科技服务。2020年先后与江苏省、贵州省、平阳县、温州市、荆门市、孝义市、铜陵市等地方政府、科协、地方学会、产业园区及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学会服务站共建协议,从而为深化合作、长期服务奠定了基础。

        (三)高端研讨平台落地产业集群基地

        服务团重点关注区域和产业的创新需求,组织开展高端研讨活动,引导创新资源聚集区域产业,通过学术界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的碰撞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学术、技术交流常态化,从而促进创新生态的形成。针对新能源产业、塑料塑编产业、氰胺产业集群地区,开展高端学术论坛、路演活动4次,覆盖浙江、宁夏、湖北等地。

        三、主要成效

        (一)以目标为导向,创新了组织赋能模式

        针对地区及行业特色采用不同的组织赋能方式,提升服务能力。采用了战略联盟、地区工作站、企业工作站、发展战略和规划咨询等方式,在全国 7 个省市建立了长期、长效的合作模式,创新了“会地+产学研”的共建模式,将学会资源、地方政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提升了科技服务团的工作效力。

        (二)高端学术论坛落地,为区域产业集群带来创新动能

        在长兴组织召开了2020中国长兴新能源高峰论坛,推动了当地新能源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在石嘴山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氰胺高峰论坛,为氰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助推力量。与平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塑包纺织产业高峰论坛,为地方创新引入专家,为地方创新注入动能。在荆门举办了“科创中国”海智专家进门行专场路演暨新能源电池产业学术交流活动,将院士、专家在电化学、 新材料等领域的发明和创新引进到华中地区最大的锂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学术会议落地产业集群基地引入高端智力,有效促进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入有效对接,催生产业集群创新生态逐步形成。

        (三)挖掘企业潜力,激发地区产业创新活力

        与石嘴山市政府科协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氰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成了校企共建绿色氰胺化学新材料研究院,为企业柔性引进专家教授22人,全职引进博士、硕士和高级工程师8人,招聘本科毕业生60 人。在长兴县设立服务站,促成多位院士专家与企业签约,形成有效合作。在荆门成立了荆门服务站,促进中国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项目合作对接,推动荆门市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经验

        (一)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专业优势

        发挥分支机构的细分专业领域优势,全面构建高端智库;通过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实现交叉领域专家的连接。通过这些举措,实现高端智库智慧化,专业领域细分,智库系统与人脉系统结合,精准锁定专业相关的院士、专家。

        (二)长期下沉产业基地

        从一个具有特色产业的地区开始,深入了解产业及产业链情况,掌握“卡脖子”难点问题,才能精准对接需求。不断跟踪迭代,扩展到具有相似产业的地区,实现产业服务的专业化和全面化。

       (三)项目制运行模式

       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以需求对接、考察调研、协商确定服务或活动内容、制定工作方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实施等项目制模式加以推动。取得当地政府、科协、企业的全力支持,并发挥充分利用创新平台、服务站工作机制,组织落实活动各项筹备工作是项目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

       来源:数字化观察网

      http://www.hnwqwz.com/znzz/12623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