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统筹推动科学技术与重大工程双向发力

发布时间: 2022-06-15

20
1041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一条清晰逻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和工程实践的赋能作用,也要高度重视重大工程对科学技术的牵引作用,大力推动实施多学科融合的国家战略工程。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蕴含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包含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更点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答案。

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个独立的维度。从作用机制来看,“科学”是创造和发现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物质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的集合,其成果是科学理论;“技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诞生的指导生产、服务生产的实际技能,其成果是发明和诀窍;“工程”是“科学+技术”的集成体,是人类有组织地综合运用多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进行的大规模改造世界的活动,其成果是人工建造物(产品或设施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宁也强调,“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科学技术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知客观规律、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但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还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工程,尤其是国家战略工程。

比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1956年,中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同时部署了两个重大项目:原子弹和导弹。“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我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验”“技术民主”和“冷试验”的科研理论和方法,广泛运用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设计、实验、工程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创新攻关……这一切都为这项伟大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生动史实表明:工程直接联系着科学基础和技术应用,是“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品—自然”链条上的关键节点,是一段时期内科学和技术的重大实践成果,也是开启新一阶段循环上升的动力来源。

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广泛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军事、深空探索、民生经济等各个领域。随着科研门类的细分和应用领域的扩展,正确认识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更好地谋划和开展科研事业,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国战略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重大工程相互驱动,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的工业革命,以至现代航海、航天、基建等领域的高速发展,都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相互驱动发展的结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体系的全面革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科学规律的发现,推动了新发明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以核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创新的另一端——重大工程对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工程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需求,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指引了方向。

现代工程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的重要推动力量,是集聚市场需求、复杂技术、高端人才的综合平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重大工程在带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其成熟的标志。这一时期,技术源于现实、源于工程,并通过工程深度落地,不断刷新,不断深化,是工程牵引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历史例证。比如,我国举世瞩目的C919大飞机工程,国产化率达到了60%,带动了航空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新材料制造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我国高精度原子钟技术的突破,也是现代工程北斗卫星项目带动的结果。

大国博弈,工程为要。这里的工程,包含了交叉学科,涉及了多种技术,周期长、环节多、领域广,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而越来越多战略科学家站出来,组织各方力量,调配各方资源,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效用,对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意义重大。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工程技术,特别是将一些涉及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工程和技术上升到国家战略工程的高度,统筹布局,加快发展,实现科学技术与重大工程相互驱动,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三、发挥我国独特优势,把国家战略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战略工程是围绕国家需求和国家意志,对国民经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且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性重大现代工程。

实施国家战略工程,要加强统筹布局。围绕国家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方面规划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方面规划工程,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实施国家战略工程,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拿出更多硬核产品,才能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实施国家战略工程,要加快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战略科学家不同于以研究宇宙演变规律、解释自然现象为主要任务的基础科学家,也不同于以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为主要任务的技术科学家,他们兼具了基础科学家、技术科学家的特点,能够担纲领衔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是卓越的工程科学家。必须完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激励、使用机制,让更多“科技帅才”涌现出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实施国家战略工程必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最有力的抓手。我们要借助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凌文(作者系山东省副省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