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东莞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速放缓。从表面看,严峻形势来自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疲软,但根源则在于“外向依存高、加工贸易企业比重大”的经济发展模式缺陷,当时东莞共有加工贸易企业超过一万家,总体上看多数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
同一年,松山湖却逆风飞翔,经济呈现出逆势强劲增长的良好势头。2008-2010年,松山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9%。逆势飞扬的动能,源自多年来严格的招商选资。
“2008年之前,中国的电子信息很多没有自主品牌,大多数是靠代工。通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更加认识到要有一批有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优秀企业。” 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表示。
这一年,易事特化危为机,由外资控股企业变成了中国全资民营企业。当年易事特业绩出现了超50%的增长,是企业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
多年来,松山湖坚持“三高两自”招商原则,即招引“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的项目。
尽管松山湖环境优美、景色迷人,但松山湖最初的招商之路同样充满艰辛。2008年,松山湖管委会成立重点招商办公室,由当时的办公室主任袁梅叶兼任重点招商办公室主任。
“我们的这群人都顶着不少的压力, 彼此都有一种警惕感吧,就怕自己选择的项目那个是不是真正未来的一个产业方向。”袁梅叶说。
尽管早期的招商进度很慢,但松山湖对入园企业的准入标准却一直很严格。科技是企业进入松山湖的条件,环保是企业进入松山湖必经门槛。对那些不利于环保的企业,即使是大型知名企业,松山湖也一样拒之门外。
“严冬”中有“春天”,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松山湖高新区积极应对挑战,先后在北京、香港、深圳成功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全年引进一大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用地较少,效益较高的高科技项目协议。
实际上早在2005年3月23日,东莞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定》,明晰了松山湖应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松山湖的园区定位、准入条件、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分区与适度开发、发展规划等六大迫切问题做出规定。
松山湖,这个珠三角的处子之地,开始在各地频频亮相。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到高标准择商选资,松山湖实现了质的跨越。
如今,松山湖已经引进了以华为、生益科技、新能源、漫步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拥有超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显规模,提高了产业聚集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对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危机是传统模式之危,科学发展之机。每一次危机,都是对产业链完整与否,园区与企业水平高低的一次检验。松山湖多年以来坚持引入各个产业链条中的上游产业、扶持高端服务业,如今这些做法的正效应正在显现。危机时刻就是“弯道”时期,可能会出现分化现象,谁的“技术”好谁就会超越。松山湖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更成为东莞经济升级转型的加速器。
如果没有危中求机,如果没有松山湖的带动拉升,“世界工厂”东莞的城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压力也是推力,危机变成了东莞企业、产业重新洗牌和布局的好机会,松山湖也使得东莞的经济更具国际竞争力。
质的跨越,质的转变,二十年来,松山湖带给东莞无数的惊喜,带给世界无数的惊叹。 松山湖用实践向世界证明: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